在今年的A股市場春季行情中,科技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其中AI產業鏈的表現尤為亮眼。AI產業鏈內部,兩大熱點備受矚目:一是由DeepSeek大模型引發的算力概念熱潮,二是由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激發的機器人概念崛起。
在滬深兩市中,共有7只專注於機器人領域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這些ETF可被分為兩類:一類追蹤中證機器人指數(H30590),包括華夏、天弘、嘉實、銀華、國泰基金旗下的5只ETF;另一類則跟蹤國證機器人100指數(980022),由易方達與景順長城基金各推出1只ETF。
從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看,截至3月18日,中證機器人指數以27.21%的漲幅略勝一籌,超越了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機器人100指數)的24.69%漲幅。這一差異在追蹤這兩個指數的ETF業績上也有所體現。
中證機器人指數自2015年2月推出以來,一直致力於反映機器人相關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勢。該指數包含70只成分股,截至2月28日,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達50.57%,其中匯川技術、科大訊飛、大華股份、石頭科技、中控技術佔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后兩者為上證科創板公司。
與此同時,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也於2015年2月啟動,旨在反映滬深市場中機器人產業上市公司的證券價格變化。該指數由100只成分股組成,截至2月28日,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42.05%,權重相對分散,其中僅匯川技術和科大訊飛兩隻股票的權重超過5%。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中有6只重合,包括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石頭科技、雙環傳動、中控技術和機器人,顯示出兩者成分股的高度重疊,這也是它們上半年漲幅相近的重要原因。
儘管這7只機器人ETF的成立時間有所差異,且初始份額相近,但目前的資產規模卻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截至3月18日,華夏基金旗下的機器人ETF份額高達128.8619億份,位居首位;天弘基金旗下的機器人ETF份額也達到50.69億份。相比之下,其他5只ETF的規模則明顯較小,規模最大的也僅為5.1761億份,最少的僅有2.8492億份。
進一步分析這些ETF規模的變化軌跡,可以發現自去年9月24日井噴行情以來,規模分化趨勢日益明顯。華夏機器人ETF的份額從去年9月底的17.05億份猛增到今年3月18日的128.8619億份,增幅高達655.79%;天弘機器人ETF的份額也在此期間從7.20億份增加到50.2609億份,增幅達598.07%。而其他5只ETF雖然規模也有所增長,但由於基數偏小,整體規模仍然不大。
華夏和天弘旗下的機器人ETF之所以能在規模上保持領先,關鍵在於它們在市場低谷期保持了較大的存量份額。去年8月,中證機器人指數觸及低點,多數跟蹤該指數的ETF份額不足1億份,但華夏和天弘的機器人ETF卻分別保有17.05億份和7.20億份。隨著AI產業鏈站上風口,機器人成為A股領漲板塊之一,這兩個ETF便像滾雪球一般迅速擴大了自身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