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能源轉型十字路口 東莞加油站何去何從?
更新于:2025-03-26 02:13:38

近年來,東莞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充電樁建設雖有所加快,但仍難以滿足需求。面對需求,將傳統加油站升級為集加油、充電、休息、購物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加能站,成為加油站轉型的選擇。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329座加油站(不含高速公路)成功轉型為綜合加能站的僅佔8%,逾九成的加油站經營依然以“加油+非油服務”為主。

當前,能源發展呈現“油”退“電”進的趨勢。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有不少人好奇:為何加油站轉型升級為加油和充電綜合加能站的意願並不強烈?近日,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加油站轉型為綜合加能站面臨著多重挑戰。從表面上看,安全、資金、用地及市場需求是阻礙升級的主要因素。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涉及投資回報週期長、市場准入門檻高、固有觀念等。對此,東莞市政協委員康傳義建議,政府應加強政策扶持,提供建設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同時簡化審批流程,加速複合網站建設。

大部分加油站未設置充電樁

近日,記者走訪東莞莞城、東城、萬江等區域,多數加油站仍以加油為主,並未增設充電樁等設施,不少加油站出於安全、場地等原因,目前並未有將加油站擴充為加油充電一體化的綜合加能站的打算。記者又電話諮詢偉業石油、中國海油、東莞能源等大型加油企業的東莞客服,其中只有偉業石油與東莞能源各有1家加油站設置充電樁。

18日9時30分許,在東城高途能源主山加油站,記者看到,該加油站寬敞氣派,除了加油外,還免費為前來加油的車主提供精洗、打蠟等服務。“我們加油站不能充電,因為會不安全。”多位高途能源主山加油站工作人員表示,加油站目前並未增設充電設施,而是致力於通過高品質的非油增值服務吸引燃油車主。記者走訪發現,站內大部分場地已被手工精洗區、超市等非油服務區佔據,儘管加油區車輛不多,但特色服務的吸引使得進出車輛頻繁。

無獨有偶,在另一家加油站,加油站工作人員說,加油站旁邊居民區的業主擔心加油和充電放在一起,會引發安全問題,因此,居民反對在樓下加油站安裝充電樁。

還有一些加油站則表示因用地限制,無法增設充電站。在東莞能源東城崗貝加油站,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增設充電樁需擴建場地,而站場用地並不屬於他們,所以暫時沒有升級為充電綜合站的打算。

大型綜合加能站受新能源車主歡迎

東莞一些加油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滿足新能源車主的充電需求,將原加油站升級為加油、充電合一的綜合加能站。公開信息顯示,東莞全市共有329座加油站,其中僅有3座加油站已升級為綜合加能站,分別為虎門鎮捷東加油站、洪梅鎮偉業匠心加油站、東城主山加能站。記者走訪獲悉,目前虎門捷東加油站的充電樁因故已停用,另外兩家加油站充電樁正常運營。

18日,記者來到某加油站,遠遠就看到原加油站的標語增加“充電”二字。充電區共設有20個充電樁,共40個車位,其中包括2個超充樁,充電2小時可享免費停車,後每1小時5元。此外,充電區還設有車主休息區和衛生間,提供免費飲水、手機充電等服務。

記者在該加油站對比充電和加油區車流量,同樣時間段,充電車輛進出數量明顯多於加油車輛2-3倍。網約車車主劉先生是第一次到該綜合加能站充電。他告訴記者,他很少看到東莞加油充電一體化的站場,他覺得建設綜合加能站能為新能源車主提供很大方便,“加油站一般位置很明顯,有了可充電的加油站,車主不用再拿著手機,繞來繞去地找充電站了。”同樣,來自東莞虎門的周先生也非常歡迎綜合加能站的建設。他駕駛的是台混動小汽車,平時非常希望在加完油後能夠把電也充滿。而且,加油站“多合一”后,新能源車主在加能站的停留時間更長,可以共用加油站原有的便利店、休息區等設施,給業主帶來更多便利和服務。

“我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和消費者關切,在充電領域加速佈局,充電站運營網路迅速鋪開。”該加油站負責人告訴記者,站內的充電區原為閑置用地,經有關部門批准並嚴格驗收后,於前年投運。“目前來看,社會反響良好,深受新能源車主,尤其是網約車車主的歡迎。”該負責人表示,運營一年半以來,前來充電的車主絡繹不絕。

深層原因:

供需矛盾突出,多因素造成建設動力弱

權威數據顯示,東莞全市已累計建成充電樁約9.5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2.5萬個。然而,與32.2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相比,樁車比約為1:13,遠低於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的1:6.4的目標,明顯滯後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在全市329座非高速公路加油站中,綜合加能站僅佔8%,公共充電樁數量更為稀缺,供需矛盾嚴峻。面對巨大市場需求,加油站升級為綜合加能站的動力卻不足。記者走訪獲悉,投資回報週期長、市場准入嚴格等是制約加油站升級的深層次因素。

一位在東莞能源行業從事十多年的知情人士透露,為管控加油站增設電動汽車充電樁的風險,國家、省、市層面已出臺8項關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規範和技術標準,其中包括5項以GB開頭的國家標準。“只要按照國標開建,安全風險完全可控,而且全國目前也未發生一起因充電設施引發的加油站安全事故。”至於場地問題,則相對易於解決。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加油站縮小規模乃至關停已成為一種趨勢。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報告稱,預計未來五年內將有2萬座加油站消失。在此背景下,縮小加油站規模、擴大充電站規模已成為大勢所趨。在“油”退“電”進的轉換中,將原有部分加油場地改造為充電區,即可有效解決充電站的場地需求問題。

“目前,限制綜合加能站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其一就是投資大,回報慢。”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市場價計,每個充電樁的建設成本高達8萬-10萬元,而一台變壓器可供應8個充電樁,總計需投入80萬元。扣除維護、電費等成本,如果沒有政策補貼的話,至少需要3-5年才能回收成本。而像帶有20個樁的大型充電站則需要10年才能回收。其次則是市場准入門檻太苛刻。以東莞市為例,根據《東莞市應急管理局關於加油站內設置汽車充電樁安全管理相關要求》,加油站內設置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原則上不應超過2台,這遠遠無法滿足客戶的充電需求,導致許多加油站對升級持觀望態度。

更重要的是,充電樁工程報批和驗收涉及部門眾多,流程繁瑣,也是許多加油站望而卻步的原因之一。“從立項,報批,過程監管,驗收和投運,至少要跑發改、應急、城管以及當地村(社區)等方面。”據一家成功升級為加能站的加油站負責人稱,由於東莞尚未有開設新能源汽車專事辦理視窗,建設綜合加能站涉及多部門審批,“一個專案批下來,最少半年時間,其中一半的精力在跑部門。”

此外,大部分綜合加能站,充電設施“白天閑置、夜晚爆滿”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佔位糾紛頻發,讓運營方管理難度加大,同時也給充電車主帶來了不便,影響了車主的充電體驗和綜合加能站的有效利用率。

委員獻策:

轉型既是課題更需觀念更新和創新

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事關民生出行,引起東莞市政協委員的關注。東莞市政協委員康傳義因頻繁出差,常乘坐網約車出行。在與網約車司機的交談中,他瞭解到多數新能源車主因沒有自有車位而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大多依賴公共充電樁充電。司機們紛紛提出疑問:現在很多加油站生意不好卻佔據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什麼不能將加油站改造為集加油與充電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加能站?

司機的疑惑激發了康傳義對加油站轉型升級問題的關注熱情。經過深入調研與資料收集,他在今年東莞市兩會期間提交了題為《關於推動加油站與充電樁複合網站優化升級的建議》的提案。該提案回應當前加油站轉型升級所面臨的挑戰。

19日,康傳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加油站轉型升級是政府與企業面臨的課題,更需雙方觀念的更新與創新。政府首要考慮安全因素,而石油企業則習慣於傳統運營模式,這既源於長期形成的慣性,也受限於固有思維。改變需要時間,也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宣傳引導。

對於複合網站的優化升級,康傳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優化布局設計,降低建設成本,解決場地與資金問題。通過利用邊角地、實施立體化佈置,縮短變壓器與充電堆距離至50米內,降低電纜成本50%;並試點可拆卸式充電樁,以適應加油站動態需求。其次,推動多元化發展,構建“充電+”綜合服務體系,在充電區增設便民設施,提供一站式服務體驗,同時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推動智慧化場景應用與差異化發展,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

針對安全問題,康傳義強調應創新“油電複合”安全標準體系,明確安全間距與技術要求,並建議政府加強政策扶持,提供建設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同時簡化審批流程,加速複合網站建設。經過綜合施策,康傳義希望到2027年,東莞能有30%的加油站(約100座)升級為複合能源站,帶動相關產業鏈投資超50億元,助力東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能源的重要樞紐。

文、圖 | 記者 秦小輝 實習生 陳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