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在高喊“降本增效”時,實際卻在加速死亡。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是戰略短視、執行偏差與組織慣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合標杆企業的成敗案例,我們可拆解出五大核心死因:
許多企業將“降本”等同於裁員、砍福利等表面動作,卻未觸及真正的資源錯配。例如標緻雪鐵龍CEO唐唯實通過瘋狂裁員、轉移工廠等手段實現短期盈利,但過度聚焦成本導致產品力下降,最終市場份額暴跌[1]。反觀華為,其成本管理從研發源頭介入,通過IPD流程設定目標成本,將降本轉化為產品競爭力[2]。
致命陷阱:當企業陷入“收入成本化”(用高成本換取低效收入)和“成本費用化”(無意義資源消耗)的惡性循環時,表面節省的快遞費遠抵不上戰略誤判的代價[3]。
典型如某車企將客服流程“優化”為十幾個部門輪流聯繫客戶,看似分工明確,實則推諉扯皮,最終銷管費用率高出同行10%[4]。這類企業往往陷入“表演式降本”——縮減廁所卷紙、取消打包袋等小動作刷存在感,卻放任核心流程低效運轉[3]。
數據暴擊:LVMH集團砍掉80%低端手錶產品線後,單款高端產品價格提升5倍,反而拉動整體獲利率。證明真正的降本增效需要戰略級取捨,而非局部修補[4]。
傳統科層制組織天然存在“預算黑洞”:中後台部門為證明存在價值,不斷製造“偽需求”。某互聯網大廠曾出現20個部門同時開發相似AI工具,重複投入超10億元[3]。華為通過建立虛擬成本管理委員會,將成本責任穿透到產品線總裁,用利益綁定打破部門牆[2]。
反常識真相:當企業人均效能低於行業基準30%時,每增加1%的管理費用,利潤下降0.8%[3]。這也是騰訊馬化騰強制推行“零基預算”的根本邏輯——用財務手段倒逼組織重構[3]。
唐唯實掌舵Stellantis期間,砍掉所有“五年內難盈利”的研發專案,導致電動車領域全面落後。當被迫與零跑合作時,技術代差已難以彌補[1]。反觀小米在寒冬期仍保持研發投入佔比12%,通過組織增壓(收權控費)而非全面收縮維繫創新火種[4]。
死亡公式:研發投入縮減15% → 產品反覆運算速度下降30% → 客戶流失率上升20% → 被迫再砍15%預算(惡性循環)[2][3]。
多數企業沿用“增量預算”模式,本質是利益集團間的資源再分配遊戲。某消費品公司明知某產品線持續虧損,但因負責人是元老,仍每年獲得數億預算[3]。阿裡通過“1+6+N”組織變革,強制各業務單元自負盈虧,用經營壓力擊穿人情藩籬[4]。
破局關鍵:建立“效能暴君”機制——將人效(人均營收)、財效(ROI)等指標與預算強掛鉤,讓每個決策者為自己的投產比買單[3]。
那些因降本增效倒下的企業,本質死於組織慣性。而成功者如華為、LVMH、小米,都完成了三層次躍遷:
當企業開始用外科手術刀而非砍刀實施降本增效時,寒冬反而成為進化的契機。而那些繼續在舊體系裡“傳遞寒氣”的企業,終將成為組織變革史上的解剖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