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985研究生退學擺攤賣土豆泥
費宇的攤位前排起了長隊。
費宇在攤位上製作土豆泥。
3月19日下午4點過,在四川大學華西校區東區北門的擺攤隊伍里,費宇的攤位格外引人注目,沒有招牌,沒有廣告,卻被排隊的人群擠得滿滿當當,隊伍沿著步行道在路口轉折出一條S型彎道。人頭攢動間,食客們拿著手機,有的在拍照記錄,有的正在向同伴介紹著這位“老闆”,隨著時間的推移,隊伍越排越長,絲毫不見鬆散。
在他的攤位前,簡易的小餐車左邊整齊擺放著折耳根、香菜、辣椒醬、蘿蔔乾等調味小料,右邊的不鏽鋼保溫桶里裝滿了散發著熱氣的土豆泥,他和兩個搭檔在攤位前有一些手忙腳亂,重新商量著分工。
看著眼前這個略帶青澀的“老闆”,你很難想像,他在一年前還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系的研究生。
擺攤初體驗第一天就被50斤土豆“教育”時間回到3月10日,這是費宇出攤的第一天。擺攤之前,他早早地就在社交平台進行了預熱,告訴同學們以及朋友們,自己要開始擺攤了。雖然大家支援的呼聲很高,但他心中依舊沒底,一切都充滿未知。
下午1點,樓下傳來三輪車的剎車聲,50多斤土豆靜臥在麻袋中,他深吸一口氣,雙手緊緊摳住麻袋的兩角,使出全身力氣,一步一步把沉甸甸的土豆沿著狹窄昏暗的樓梯扛到三樓。將土豆搬進屋子后,他迅速開啟忙碌的製作流程。本應幹勁滿滿,現實卻給他澆了盆冷水,50多斤土豆堆在角落,像座小山,可家裡那口鍋,對付它們就像小馬拉大車,無奈只能分三次蒸。
與此同時,案板上的蔥花、香菜、折耳根、酸蘿蔔,也在等待著費宇的“點化”。他手持菜刀,開始切蔥花、香菜、折耳根。待土豆被蒸得軟糯,他又趕忙將土豆泥用木鏟搗碎,再用攪拌機打成泥后裝入保溫桶。
眼看出攤時間只剩下不到一小時,手頭的工作卻七零八落。費宇心急如焚,像只無頭蒼蠅在屋裡亂竄。突然,他抓起手機在同學群呼救:“朋友們,我要‘涼涼’了,江湖救急!”
不一會兒,幾個朋友騎著共用單車趕來,一進門,挽起袖子開幹。有人接力炒澆汁和肉沫,有人切料。一通忙活之後,幾人終於在計劃的時間推著餐車奔赴攤位,開啟這場未知的擺攤之旅。
“第一天來支援我的人裡面,熟人非常多,還有很多同學是刷到了我的帖子后專門來給我扎起的,一個多小時就賣光了所有土豆泥,營業額有700多元。”回憶起第一天擺攤的場景,費宇臉上洋溢著笑容。
直面內心大膽改變做自己想做的事費宇本科就讀於四川大學,一年前,他還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系的研究生,在眾人眼中,前途一片光明。但2024年2月的一天,他決定給自己的生活來個急剎車,決定退學。“我想換個方式生活。”
在家待業的一年裡,費宇陷入了對未來的思索,不停地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此時,擺攤這個念頭悄然浮現。他想起曾經售賣孔明燈、氫氣球的那些日子,雖然簡單,卻滿是快樂。大二時,他憑藉出色的溝通能力和銷售策略,拿下電話卡銷售的銷冠。這些過往點滴,如同拼圖碎片,一點點拼湊出他對自身職業適配性的清晰認知——原來,自己更適合在銷售領域一展拳腳。
走上擺攤的路並不一帆風順,最大的阻力就來自父母,“他們覺得讀了這麼多的書,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現在選擇去擺攤,太可惜了。”
當然,更多的壓力還是來源於世俗眼光,“爸媽會覺得在親戚朋友面前有點丟臉吧。”儘管口頭上反對,但費宇的極力堅持,讓父母覺得,或許也可以讓他去闖闖。
“你看,事實證明,我的選擇也挺好的。”費宇說,自3月10日正式擺攤以來,他在社交平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如今已經組建起兩個粉絲群。其中一個群早已滿員500人,另一個群的成員數量也在飛速增長,目前已接近400人。據費宇介紹,群裡絕大多數都是他的校友。這些熱情的粉絲們,每天最關心的事兒就是當天他會不會出攤,要是出攤的話,又會在哪個地點“營業”。大家都盼著能在攤位前跟他打個招呼,捧捧場。
當然,費宇也有自己的小秘密,他坦言,自己在社交平臺分享退學、擺攤經歷時,特意遮罩了老師們。雖說退學、擺攤這兩個決定,他都未曾後悔,可內心深處還是怕辜負了老師的期待,生怕讓昔日恩師失望,他想著等日後做出些成績,再告訴他們。
費宇的經歷在網路上引發了不小的震動,不少人紛紛發來消息。他們傾訴著自己正深陷類似的困境,內心嚮往改變,卻因缺乏勇氣而裹足不前。大家都誇讚費宇果敢,敢做他們不敢做的選擇。現實里,費宇也正用自己的行動,向評論區和私信裡那些迷茫的朋友傳遞心聲:一定要鼓足勇氣,面對面的內心想法,叩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旦明確方向,就果敢抉擇、大膽改變,勇敢地跳出舒適圈,別再逃避,主動迎接人生新挑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邱添 柴楓桔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