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更喜歡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深海究竟有多可怕?
更新于:2025-03-26 01:42:15

科技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上能九天攬月,下能五洋捉鱉”。可是如果你關注新聞的話,會發現人類在“上天”和“下海”這兩件事上,明顯更偏向於航太。比如我國的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同時還有各種衛星在天上轉悠,幫助我們導航、看天氣等等。

而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1%,但目前人類已已高精度測繪的區域還不到20%,對深海區域的探索更是僅有5%左右。為什麼人類寧願花精力探索太空,也不願多花點功夫研究深海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深海遠比你想像的要可怕!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光的地方,太陽光只能穿透200米深的海洋,再往就開始就是一片漆黑,到了1000米以下,更是陷入永恆的黑暗之中。光黑還不算,海水中的壓力會隨著深度變化,基本上深度每增加10米,壓力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

到了海洋的平均深度3700米處,那就是37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承受370公斤的壓力。而海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它的深度大約是11000米,在這裡壓力可高達110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都承受著1.1噸的壓力。

如此極端的壓力就對人類建造出的潛水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潛水器的外殼、密封系統以及電子元件等都必須使用抗高壓的特殊材料才行,而且潛水器還需要增加照明這一功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潛水器的複雜性,並提高了潛水器的能量損耗。

並且,深海的溫度一般在0-4℃之間,幾乎常年接近冰點,在這麼冷的條件下,電池性能會下降不說,也極容易失效。有人可能會想,雖然深海的環境很惡劣,但深海也有很多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等等,實在不行派機器人去不就得了?

實際上遠沒有這麼簡單,當我們探索太空時,可以使用電磁波通信,資訊的傳送速速率等同於光速,從近地衛星到幾十億公里之外的探測器,用的都是這個原理。但是電磁波在海水中的衰減極大,尤其是高頻信號,2.4GHz只能傳輸數十釐米。

這樣一來就只能依靠聲波通信,聲波在水裡倒是能跑得遠,但是缺點也有一大堆。首先是速度慢,每秒才1500米,比電磁波慢了幾十萬倍,很難實現即時控制,再加上海水溫度、鹽度不均勻,海底和海面還亂反射,信號經常亂成一鍋粥,更別提海浪、魚群、船隻的之類的噪音干擾了。

最後是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對太空探索來說,雖然很燒錢,但好處也是看得見摸得著。比如發射一顆衛星能用好多年,遇到小行星上還能挖點稀有金屬回來。同時,人類自古以來就喜歡仰望星空,那些閃閃發光的星星,總是能勾起人類的探索慾望,而且看起來充滿希望。

深海雖然也有石油、礦石等資源,但撈上來太費勁。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在深海探測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從載人到無人、從科研到資源勘探全面覆蓋。其中“蛟龍號”輕鬆下潛至7062米,靠的是高強度鈦合金耐壓殼,能扛住700個大氣壓的擠壓,導航系統還能精準定位,誤差不到幾米。

“奮鬥者號”更猛,2020年突破10900米,用的超高強度鈦合金殼體抗壓能力超過1000個大氣壓,配上聲學導航和鐳射測距,連萬米海底的石頭都能摸清楚。還有“夢想號”大洋鑽探船,設計鑽深能達11000米,鑽頭帶高壓水冷系統,能連續挖出海底岩芯。

總之,人類目前對深海的探索少,不只是因為深海可怕,也不是技術完全不行,而是在太空裡更能施展得開。在大海的深處,還蘊藏著很多未知的秘密和未解之謎,水下山脈、深海火山口、深海生物群落等等,相信未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這些秘密總有一天會被揭開。

葡萄科的9種代表植物
葡萄科的9種代表植物
2025-03-26 09: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