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鹹寧日報
“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
以“拼圖”方式領略中華文明畫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百萬年的人類演化歷程,到1萬年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再到5000多年的文明輝煌,每個階段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然而,如何將這樣一段浩瀚的歷史呈現給青少年,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以下簡稱“全景”系列)圖書的問世,讓我欣喜地看到詮釋這一巨集大話題的另一種角度。
“全景”系列是大專家與小讀者的一次平等對話。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齊吉祥先生用平實的語言為我們講述與古代文物相關詞彙的發展演變;南京大學的胡阿祥、中國人民大學的華林甫兩位教授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帶我們領略地名里的大學問;復旦大學的魏峻教授則將視角聚焦於脆弱又珍貴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展現祖先們無限的創意與巧思;張致和博士從百姓的日常生活史入手,帶小讀者瞭解古人的衣、食、住、行、樂;國家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高源則藉助化石、標本,為我們打開認識遠古人類的一扇窗。
這些專家、學者不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更有著豐富的科普創作經驗。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艱深的問題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文明得以親切、淺近地走入生活之中,讓讀者在閱讀中感悟中華文明的魅力。
系列圖書涉及的內容既有從課本延伸而來的知識,也有從日常生活中生髮出來的題材。《五千年中華地名》一冊就圍繞語文課本中提及的地名展開。如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指的是今天的揚州市,而此處用典的“揚州”,出自南朝梁殷芸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典故里的“揚州”是今天的南京市——兩個“揚州”不是同一個地方。配合課文學習,作者深入淺出地解析,説明孩子知曉正確的歷史知識。《萬年生活簡史》則從具體的生活場景切入講述歷史,提到“鞋子”最開始不分左右腳、筷子的發展歷程等,這些生活中常見卻很少被關注到的事物,引人入勝地展現了古今之變。
從古人類的演化到古代人的日常,從國寶文物到地名文化,再到漢語詞彙的發展,這套圖書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為讀者呈現出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看似零碎的小主題,如同一塊塊拼圖,對青少年來說,恰恰是了解中華文明的最好媒介。作者們從大處謀篇佈局,盡可能全面地關照所涉領域的知識,同時在講述的過程中有意地以讀者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中華文明的發展與演變,讓讀者能夠順利地將各塊知識的碎片拼成一幅文明畫卷。
毋庸諱言,本系列圖書受限於篇幅、文物資料不足等,仍有個別未盡興與可探討之處,但瑕不掩瑜,這是一套值得向讀者尤其青少年讀者推薦的書。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作品,引領青少年在閱讀中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
(原載《人民日報》,作者為顧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