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手植柏:五千年古樹見證中華文明史
更新于:2025-04-04 09:08:15

本文轉自:陝西日報

本報記者 周恆宇

4月4日,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在黃陵縣舉行。

橋山毓秀,沮水鐘靈。海內外中華兒女將聚集於此,共同緬懷人文初祖,傳承千年根脈,守護中華文明。

走進黃帝陵軒轅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參天柏樹,蒼勁挺拔、枝繁葉茂。這便是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黃帝手植柏。

這株黃帝手植柏又名軒轅柏,相傳是黃帝定居橋山後親手栽種的。

黃陵縣流傳著一句民謠:“七摟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這句話的意思是7個人手拉手還合抱不攏樹幹,形象地描述了古柏的粗壯。

這株柏樹屬於側柏,如今已有19米高。1998年,中華名樹公選養護委員會將此樹評為中華百棵名樹之首,稱之為“世界柏樹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地面以上部分,不是黃帝手植柏最粗壯的地方。據測量,這株柏樹最粗的部分在地下,周長11.6米。”黃帝陵景區講解員劉盼介紹。

5000多年來,黃帝手植柏紮根於此,默默注視著前來拜謁的遊子歸客,見證了無數中華兒女慎終追遠、溯源尋根的瞬間。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對兩岸同胞來說非常重要。海內外同胞在這裡齊拜黃帝、追懷祖先,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的臺灣地區青年代表祝紫睿說,“來到黃帝陵,看到這株高大的手植柏,我感到很震撼。”

千百年來,橋山腳下的守陵兒女用心守護著古老的“活化石”。

“歷經5000多年的滄桑巨變,黃帝手植柏依舊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不僅歸功於它自身強大的‘長壽基因’,也與歷朝歷代人們對它的精心保護密不可分。”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科長李小軍說,“1996年,我們就引入了當時國內首創的山體森林消防工程,目前通過紅外攝像、熱成像、區域防雷等技術對其進行保護。我們還按照‘一樹一策’制定了復壯保護方案,實施樹體修復、病蟲害綜合治理、水氣肥管理,促使樹勢得到較快恢復。2017年和2023年,我們通過雷達技術給黃帝手植柏做了健康‘體檢’。從數據來看,它的根系密度、樹冠茂密程度有明顯增加。”

“為做好防雷保護,我們對黃帝陵的古柏採用全方位防雷保護法。在軒轅廟內南側,我們特別設置6個雷電攔截點,重點保護黃帝手植柏、保生柏。”李小軍介紹,“全方位防雷保護法,不僅對黃帝陵的林木起到全覆蓋保護作用,還為黃帝陵地表建築物、陵區工作人員以及遊客提供了安全保障。”

2016年9月,黃帝手植柏的種子“搭乘”天宮二號進入太空。這批種子於當年11月18日返回地球。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留存其中2016顆種子用於科普宣傳教育。

為保護好古柏,2013年起,陝西啟動黃帝手植柏克隆擴繁保護工程,培育出與黃帝手植柏遺傳品質、基因完全相同的再生植株。其在遺傳學上與黃帝手植柏完全一樣,保證黃帝手植柏遺傳資源純正。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留存的瑰寶。作為“有生命的文物”,它們如同“活化石”,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以不屈的姿態屹立百年千年,成為獨特的自然和文化財富。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共有508.1910,000 股,其中,50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5株,均在陝西。這5株古樹,有3株在黃陵縣,分別是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黃陵縣共有散生古樹233株、古樹群14個。

2024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准黃陵縣開展國家古樹名木保護試點工作。黃陵縣嚴格遵循《陝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依據“分級、分類、全面、系統、可持續”的保護原則,不斷完善保護管理體系,探索科學有效的保護方法。

位於黃帝陵的橋山古柏群擁有8.3萬余株古柏,這些古柏並非天然形成,而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祭祀黃帝時栽種的。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軒轅黃帝的傳說自古流傳。千百年來,這些古柏紮根於此,見證了無數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瞬間,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生生不息和源遠流長。

流動的藝術
流動的藝術
2025-04-03 07:15:21
武王墩一號墓入圍
武王墩一號墓入圍
2025-04-03 08:55:50
杏花吹滿頭
杏花吹滿頭
2025-04-03 1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