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古物活化煥新彩 文旅創新領風潮
虎門以創新實踐賡續歷史文脈,用優秀文化賦能城市發展
何明強;虎門宣供圖
文物遺存“活”力全開。圖為鎮口社區愛東書室。
虎門醫院舊址經過改造煥發新活力。
逆水流龜村堡位於白沙社區五村,形似“二維碼”。
在虎門鎮人民南路執信公園內,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老建築正煥發出新的生機。這座建築,就是有著90多年歷史的虎門醫院舊址。如今,它已不再是昔日的醫療機構,而是在活化利用中成為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當地的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變化,不僅是虎門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更是虎門鎮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以文化賦能,探索文體旅融合新思路的生動體現。
虎門鎮以創新實踐賡續歷史文脈,用優秀文化賦能城市發展,走出一條文物活化利用的示範路徑。這裡,斑駁城牆與玻璃幕牆交相輝映,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沉睡的文物資源正轉化為獨具標識度的文化地標。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這座嶺南古鎮正以文化自覺書寫著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的生動篇章,為城市更新提供歷史維度與人文溫度兼備的“虎門樣本”。
南方日報記者何明強虎門宣供圖
老房子“重生”傳薪火
文物古跡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見證著城市的滄桑巨變。在古鎮虎門的歷史長河中,虎門醫院舊址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建築風格,成為虎門人民心中的寶貴記憶。
虎門醫院舊址始建於1933年,是著名愛國將領蔣光鼐發起籌建的。醫院建成后,秉持重公益、救濟貧病者的宗旨,為虎門民眾提供寶貴的醫療資源。歲月流轉,虎門醫院舊址曾作為醫療機構,救助大量虎門民眾,造福鄉梓。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老建築也曾一度面臨被遺棄的命運。幸運的是,在虎門鎮委、鎮政府的精心謀劃下,虎門醫院舊址得到科學的修繕與活化利用,不僅保留其歷史風貌,更賦予新的時代功能。
近年來,在虎門鎮委、鎮政府的主導下,修繕后的虎門醫院舊址被活化利用,成為以志願服務為核心的綜合性地方文化服務場所——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這一轉變,不僅讓文物得到有效保護,更讓其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舊址內開闢閱讀空間,作為虎門圖書館公共閱讀場所,為市民提供一個靜谧的閱讀環境。同時,這裡還常態化舉辦展覽、文明夜市以及文化藝術、醫療養生等科普教育講堂,成為虎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市民常去的文明實踐陣地。
此外,虎門醫院舊址還與所在的執信公園聯動,共同打造虎門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例如,依託虎門中學舊址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弘揚先輩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依託虎門圖書館開展讀書活動,建設虎門書香之城;依託太平手袋廠陳列館講述虎門改革開放故事,弘揚虎門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依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朱執信紀念碑講述其生平事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隨著虎門醫院舊址活化利用專案的成功實施,虎門鎮在文物活化利用上再添新案例,為文體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一變化,不僅讓虎門醫院舊址煥發新生,更成為虎門鎮文體旅融合發展的新亮點,展現虎門這座時尚魅力城市的獨特風情。
虎門鎮在文物活化利用上的創新舉措,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和廣東省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4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動”中,虎門醫院舊址活化利用專案成功上榜,成為全省十個入選專案之一。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虎門鎮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肯定,更是對虎門鎮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認可。
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相繼落地
護城河、圍牆、堡壘樓、富塞井……在虎門鎮,有一座如世外桃源般寧靜而神秘的防禦型古堡,它便是明末清初所建,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的逆水流龜村堡。
走過逆水流龜村堡正門護城河上的水泥橋,村堡正門上方刻著的“聚保閭里”四個大字和大門兩側石刻對聯“前蝶嶺後龍潭山水鍾靈凝秀氣,左聯峰右虎海雲霞蒸蔚煥文章”,凸顯著厚重的文化氣息。
2016和2017年,東莞市和虎門鎮共同出資900萬元,對這座古村堡進行兩次修繕。近年來,虎門依託古村堡,策劃舉行各種文旅融合活動。2020年底,在古村堡內又建設鄭師許陳列館。目前,這處被譽為“二維碼”的城堡也成為虎門的一處網紅“打卡”地,古堡煥發它的“新春”。
逆水流龜村堡是虎門鎮活化文物利用煥發歷史新光采的一個縮影。截至2025年,虎門鎮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和不可移動文物七處。這些文物遺存見證虎門的歷史變遷,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文物面臨著保護不力、利用不足的問題。
為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虎門鎮高度重視文物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按照輕重緩急、修舊如舊、保護第一的原則,先後對多處文物進行修繕。
除虎門醫院舊址,虎門鎮還對其他文物進行活化利用。在禮屏公祠,展示家族後人歷史資訊,成為弘揚優良家風的好去處;在逆水流龜村堡,建成鄭師許陳列館,增加村堡的人文厚度與觀賞性;在南柵王氏大宗祠,陳列展示王氏源流與名人資訊,使其文風蔚然,可讀性強;將鎮口中正坊街歷史建築打造成為基層文化活動場所,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這些文物活化利用的案例,不僅讓文物得到有效保護,更讓其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采。
在政策引領下,虎門鎮文物活化利用和文體旅融合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文物活化利用項目相繼落地實施,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文化動力。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傳承者。”虎門鎮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活化利用文物,不僅保留城市的歷史記憶,更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文化動力。未來,虎門鎮將繼續深化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探索更多創新模式,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采。
虎門文物遺存眾多,在活化利用方面也大有可為,未來,逆水流龜村堡將有望打造成為鄉村地標、鄉村振興新名片;南柵社區則規劃在王氏大宗祠一側建設一座集村史陳列、圖書閱覽、粵劇曲藝、藝術培訓等於一身的文化綜合體。
虎門鎮宣教文體旅遊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更多虎門文物遺存能夠合理開發利用起來,讓虎門的文物遺存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助力虎門文化強鎮建設。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虎門銷煙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事件,是虎門鎮獨特的文化資源。近年來,虎門鎮圍繞“虎門銷煙”這一歷史名片,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當前,虎門鎮以“一標三地”(國家歷史地理地標、中國近代史開篇地、國家歷史記憶地、世界旅遊目的地)作為總體定位,在林則徐銷煙池舊址現有4.8公頃的基礎上提質擴容為3.5平方公里,打造虎門歷史文化旅遊區。同時,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沉浸式實景演出等,讓遊客親身體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一步擦亮“中國近代史開篇地”的城市名片。
從硝煙瀰漫的炮台遺址,到活力迸發的非遺工坊;從靜默佇立的古村堡,到人流如織的文旅街區——虎門鎮正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化遺產,以創新之舉激活歷史基因,書寫著“記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的生動答卷。
近年來,虎門鎮圍繞“七大文化、四張城市文化名片”戰略部署,貫徹落實文化強市建設任務,出臺文化強鎮建設“1+6”方案,從思想引領、文明實踐、文化體育繁榮、文化旅遊發展、文化產業壯大、城市形象傳播等方面發力,舉全鎮之力打好“組合拳”,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以文化賦能全鎮經濟高質量發展。
太平手袋廠陳列館是虎門鎮文旅融合的又一亮點。這座陳列館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的輝煌歷程。陳列館通過場景化、情景化及資訊化的現代技術手段,生動再現太平手袋廠的歷史貢獻與時代價值。自2019年落成啟用以來,吸引眾多遊客打卡,成為見證改革開放歷程的重要文化地標。
虎門鎮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工業遺存、傳承疍家文化等措施,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專案,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2022年以來,虎門鎮成功舉辦一系列大型文體賽事活動,如粵港澳大灣區集郵展覽、虎門時尚文化藝術季、虎門半程馬拉松賽、東莞草莓音樂節等。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提升虎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遊覽,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當百年炮台遇見時尚秀場,當非遺技藝碰撞數位科技,虎門鎮以“三業融合”擘畫發展新藍圖,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奏響城市躍遷強音。虎門鎮宣教文體旅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虎門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歷史文脈富礦,精鑄“可游可感”的文化地標矩陣,讓沉睡的文物“活化”講好時代故事。通過構建“文物保護+創意轉化+場景賦能”的新模式,既守住城市精神根脈,又催生文旅消費新業態,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澎湃的“文化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