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心血管病堪稱影響咱們壽命的“頭號殺手”。
201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每5個死亡病例里,就有2個是被心血管病“拖走”的。還有糖尿病,它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不少人得了糖尿病后,心血管也跟著出問題。
而這兩種病的一大“幫兇”,就是不合理的飲食結構。說到這,有一種大家可能天天都在吃的“傷心”食物,必須重點批評——紅肉!
紅肉到底有多“傷心”?
好多朋友可能要問了:“啥是紅肉,啥是白肉啊?”簡單來說,紅肉就是“四條腿”的畜肉,像豬、牛、羊這些哺乳動物的肉;白肉則是禽肉和水產品,比如雞肉、鴨肉、魚肉、蝦肉。
紅肉到底有多“傷心”呢?一項發表在《歐洲心臟病雜誌》的研究給出了答案。研究人員分析了70項過往研究,涉及600多萬人,結果發現,不管紅肉有沒有加工,吃多了都會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每天多吃100克未加工紅肉,心血管病風險可能增加11%;每天僅多吃50克加工紅肉,風險更是飆升26%!
細分來看,未加工紅肉對男性心血管病影響更大,在女性身上影響沒那麼明顯。但加工紅肉就“一視同仁”了,每天多吃50克,男女患心血管病的風險都會顯著增加。
而且,紅肉的“危害清單”還不止於此,每天多吃100克未加工紅肉,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7%,妊娠期糖尿病風險更是直接翻倍!每天多吃50克加工紅肉,2型糖尿病風險能增加44%。
紅肉還能吃嗎?
看到這兒,不少朋友肯定著急了:“那紅肉還能吃嗎?”答案是:未加工紅肉可以適量吃,加工紅肉盡量少吃。紅肉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2A類致癌物,加工肉更是1類致癌物。不過大家別慌,致癌風險是在大量、長期攝入的情況下才會凸顯。
那吃多少算適量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周畜禽肉攝入量是300-500克。《柳葉刀》給出的最優飲食建議更具體,每人每天吃18-27克紅肉就行,差不多1-2根手指大小。平時可以用白肉替代部分紅肉,一周選2-3天吃紅肉,每次不超過50克。
有人擔心少吃紅肉會缺鐵,其實,如果飲食均衡,禽肉、魚肉、蛋類、大豆和深色食物都吃,再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新鮮蔬果,不缺鐵的人基本能滿足鐵需求。但女性對鐵需求量高,還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可以適量吃些紅肉、動物肝臟、血豆腐補充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