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長期穩定的血糖能規避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化血紅蛋白是長期血糖穩定的“金標準”,這個對於“糖友”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指標。那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如何應用糖化血紅蛋白呢?下面我們通過5個方面介紹一下。
一、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
我們知道,人體血液中的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就是人們常說的血色素。當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發生接觸時,兩者就會交聯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糖化血紅蛋白,又稱為糖基化血紅蛋白。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人體所形成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就相對較高。這種糖化反應是緩慢、持續及不可逆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高低取決於血糖濃度及血糖與血紅蛋白接觸的時間,但與什麼時候抽血、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了胰島素等因素無關。
二、為什麼說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控制好壞的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準。人體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在人體紅細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由此看來,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每120天變化一次,任何縮短紅細胞壽命的情況都可以使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值降低。由於不同人的生理情況不同,紅細胞壽命有一些差異,不是確切的120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準。
三、糖化血紅蛋白是不是越低越好?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以百分比表示。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準為4%~6%。但糖化血紅蛋白並不是越低越好,這種認識是不準確的。糖尿病治療強調個體化原則,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標準也是因人而異的,有時候病情嚴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反而得不償失。
四、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監測,測一個就夠了?
一般情況下,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但有時兩者變化不一致。例如,暴發性1型糖尿病,這時糖化血紅蛋白就可能趕不上急性血糖變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實的平均血糖水準。糖化血紅蛋白和自我血糖監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兩者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是各有優缺點的。與隨機血糖相比,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值不受一時偶然因素的影響,與采血時是否空腹無關,因而穩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時情況。
五、糖化血紅蛋白需要多久測一次?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經達到標準,並且血糖控制狀態較為平穩,每年至少應該接受2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平時可以自己做家庭的血糖監測;而對於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狀態不穩定的糖尿病患者,應該每3個月進行1次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為了結果準確,且每年檢測的頻率並不高,建議“糖友”還是去醫院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