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有言:“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無事道人;若騎驢又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登上竹筏就能想到上岸後要捨棄,是不為外物羈絆的真人;
如果已騎在驢上卻還在另外找驢,那只是沒能悟道的和尚。
人生在世,有捨才有得,正所謂小捨小得,大捨大得,不捨不得。
懂得取捨,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1
舍慾望,方能安然
佛經上說: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大道至簡,慾望太多,擁有太多,帶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焦慮和迷失,傷心又傷身。
心學大家王陽明,曾因得罪宦官劉謹被貶往貴州龍場。當時的龍場,人煙稀少、遍佈荊棘,瘴氣環繞,蚊蟲不絕。
跟他一起去的隨從,來到這不毛之地,住在毒蟲肆虐的山洞里,衣食無著,終日抑鬱不歡,相繼病倒,唯有他一個人安然無恙。
王陽明后來說:“龍場兩年,我也被瘴毒侵害,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我保持了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抑鬱哀愁。”
在窮鄉僻野,王陽明幫助當地農民墾地種糧、修建茅屋;閑暇時,在山洞里讀書自省、傳授學問。
雖是窮山惡水,雖是簡衣素食,但在捨棄慾望、遠離朝堂的簡單生活中,王陽明卻終於悟得人生大道。
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正如一句佛偈所說:“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人生的福祿壽喜,都藏在知足里。
選擇給慾望做減法,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選擇給慾望做加法,最終都會變成慾望的奴隸。
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願捨棄,到最後,往往是什麼都得不到。
懂得捨棄,背負的慾望少一些,樂觀的心態多一些,才能安然度過一生。
2
舍捷徑,方能致遠
曾國藩說:“天道忌巧。”
說的是:做人做事不能走捷徑、投機取巧,踏踏實實,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穫。
曾國藩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舍捷徑,方能致遠的人生道理。
年少讀書時,就從不貪快、走捷徑,而是嚴格遵從一條“三不鐵律”:
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而這種看似愚笨的辦法,也讓他打好了學問上的基礎。
直到後來組建“湘軍”,仍然以實操實練,穩紮穩打的理念,一步步地從擴建到興盛,打出了湘軍的名堂。
曾國藩曾說:“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不取巧,不走捷徑,練就紮實的基本功,才能在遇到問題時,從容不迫,找到更多反敗為勝的機會。
有一句話說:“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懼千萬事。”
再遠的路,每天走一點,總能到達終點;再難的事,每天做一些,總有完成的時候。
捷徑才是最遠、最彎的路。
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早早捨棄捷徑,下苦功,沉下心,走遠路。
踏實一點、執著一點、堅持一點,穩健方能致遠。
3
舍執念,方能從容
《唯識述記》中寫道:我執為根,生諸煩惱。
生活中,你之所以有太多的煩惱,日子過得不順,很有可能是源於自己內心的執念。
看過一個禪宗故事:
寺院裡有兩株梔子花,每年六月,兩株梔子花都會飄香四溢,沁人心脾。
但今年,有一株梔子花卻只開了一半,而且葉子泛黃,一天天脫落。
養花的小和尚急壞了,趕緊去找師父。
師父卻從容地讓小和尚拿了把剪刀過來,然後彎下腰,撥開一些枝條,說:“你看,這些都是多餘的,剪掉便是。”
小和尚滿臉疑惑。
師父似乎看出了小和尚的心思,說道:“植物開花時,需要足夠的營養,這些多餘的枝條會搶佔養分,如不及時剪掉,用不了幾天,花就會枯萎死掉了。”
人的執念,如同這多餘的枝葉,及時修剪,才不會影響根本。
有句話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就是人的內心,走不出自己的執念,到哪裡都是囚徒。”
太多的執念,必將擾亂你的本心,讓你看不清自己,陷入執念的牢籠。
四季的交替、人生的境遇,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
捨棄執念,及時放下,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該吃飯時就好好吃飯,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該工作時就認真工作。
不費盡心思去追逐,不絞盡腦汁去鑽營。
少些執念,人生方能從容。
▽
星雲大師說:
“世人貪婪,總想尋找兩全,但這世間難有什麼兩全之策。人生百年,不過是教人如何取捨。”
捨棄慾望,得到的,是釋然後的輕鬆;
捨棄捷徑,得到的,是一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