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說:中國人,都應該讀讀王陽明。 古往今來,聖賢名流不可盡數,唯獨王陽明是“真三不朽”之人,與孔子齊名。 他贛南剿匪平定叛亂,是大明王朝的護國柱石,此謂立功; 他身居高位,仍能慎獨求仁,頤養浩然之氣,此謂立德。 而王陽明被尊為萬世之師,還在於他的立言。 他開創“陽明心學”,留下了光耀後世500年的《傳習錄》。 這本書,蘊藏著王陽明的開悟心法,更被無數人視作逆襲命運的典籍。 用史學家黃宗羲的話說:王陽明給後來人開了一條“作聖之路”。
他用自己的一生闡明瞭一個真理:人一旦開悟,便能戰勝萬般險阻。
讀懂他的《傳習錄》,學習陽明心法,你也能變得很厲害。
01
《傳習錄》,是由王陽明的門人及弟子對其語錄信件編撰而成。
其中收錄最多的,當屬王陽明與弟子徐愛的對話。
徐愛十分好學,但面對儒釋道三股激流,常有不知所措的困頓。
他向老師請教,為何自己做事總是半途而廢,內心常常焦灼又痛苦?
王陽明安慰他說:這不怪你,天下混亂不堪,大家爭奇鬥異喧囂於世。而心性不穩的人,總會被混淆視聽蒙蔽耳目,在各種迷障中求開悟而不得。
一個人的痛苦,本質上都源於未開悟。
在這條路上,就連王陽明自己也走過無數條彎路。
他少有才名,早早就立志當聖賢。
然而,他苦讀典籍卻科考失利,尋仙問道又備受質疑。
十八歲那年,他聽聞格物致知之學,認為“一草一木皆具至理”。
便在竹林裡廢寢忘食地“格竹”,結果七天七夜一無所獲,心智迷亂到一病不起。
接下來的十年,王陽明學騎射,當遊俠,去邊塞參軍,去京都遊歷。
可無論如何,他都沒有抵達開悟的境界。
無奈之下,他又走回仕途之路,參加禮部會試,求得一官半職。
只可惜,當時朝堂黑暗腐朽,正直的王陽明寸步難行。
最慘的一次,他觸怒了權臣劉瑾,被打了廷杖,下了牢獄,貶去了貴州龍場。
王陽明千里投荒,一路上險些遭人暗殺,甚至差點落入虎口。
用他自己的話說:“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
這年,他38歲,別說當聖賢,就連平頭百姓的安穩日子也是奢望。
在《傳習錄》中,晚年的王陽明念及這些往事,雖感慨萬千,卻沒有絲毫憤懣。
因為他明白:
“真正的聖賢,從不糾結於得失,他們會心無旁騖地精進自己,從而樂以忘憂。”
而世人痛苦的根源,也恰恰在於,無法從奢望和貪婪中覺醒。
諸多誘惑和困苦面前,生活猶如萬丈迷津,你我好似一葉孤舟,無助地隨波逐流。
然而,聰明如王陽明者,尚且走過彎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不必過於沮喪。
在暗夜中踉蹌前行,本就是生存常態,因無法開悟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我們要做的,不是慌亂地對抗,而是向內探求,覺醒心智,用內在的智慧照亮茫茫前路。
02
貶至龍場后的王陽明,深陷絕境。
荒蠻死地,瘴疠叢生,他食不知味,居無定所。
不得已之間,他在附近的山上找到一處洞穴,常於此閉關靜思。
正是在這裡,王陽明定慧頓悟,參破天機,通曉了聖人之道。
時至今日,沒有人知道他在洞中到底想過什麼。
但根據《傳習錄》的記載,世人卻能大體摸索出陽明心學的誕生過程。
當王陽明在山洞中入定,識海裡便出現了古往今來的聖賢們。
他滿心疑惑:我以聖賢的要求自律,為什麼會淪落至此?這世間的公平在哪,道在哪?
這時,孔夫子悠悠地說“道不遠人啊”,所有的大道只能通過人的行為來體現;
而後,孟子又告訴他“學問之道,求其本心”,向心問道方為正途。
王陽明還是不明白。
緊接著,朱熹對他說“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陸九淵也忽然閃現,告訴他“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忽然地,王陽明茅塞頓開,一股股靈感在頭腦裡來回衝撞:
人心至靈,此理至明;
求問大道,就是求問本心;
學為君子,學的就是一顆良知的心;
心中貫通,萬物皆備於我矣……
頃刻間,王陽明覺醒證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頓悟之後,不論再遇險阻,亦或是被朝廷重用,王陽明都堅持心在事上磨,事在心中練。
正德四年,王陽明在龍場的謫戍期滿,複官廬陵縣知縣。
而廬陵地界,民風彪悍,案件頻發,著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王陽明連發十六道通告,內容涵蓋孩童教育、鄰里監督等,徹底轉變了此地的風氣。
五年後,他被安排去江西剿匪,也是不出四年,就將盤桓數十年的土匪連根拔起。
之後,他又平息了福建叛亂、寧王叛亂,憑藉赫赫戰功,被明世宗加封新建伯。
仕途上平步青雲,他在學術上也登峰造極。
嘉靖三年,王陽明在紹興創建書院。
講學中,他將各科學問融會貫通,對人也是有教無類。
《傳習錄》中,記載過這樣一個場景。
書院裡,上至達官貴胄,下至販夫走卒,幾百個人擠在一處講課。
人員之多之雜,令王陽明半年後,仍叫不出其中某人的名字。
可見學風之盛。
王陽明不止一次對弟子們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各人心中有仲尼。
只要重視本心的存養,擺脫物慾的遮蔽,人就能開悟,就可做聖賢。
一旦參悟了萬事萬物的規律,摸透了世道人心,人就能順著規律做事,尋著章法為人。
一旦提升了內在修為,養成堅韌的品性,外界再大的磨難,也不能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
開悟前,芝麻大的小事,都會成為壓垮人的山,而覺醒後,再難攀岩的險峰也如履平地。
這就是為什麼人一旦開悟,所有的苦難,都不值一提。
03
《傳習錄》的“傳習”二字,源於《論語》的“傳不習乎”。
在心學弟子看來,如此智慧箴言,需代代相傳。
經過幾百年的沉澱,弟子們將心學歸納為三點。
第一點,心即理。
此心,並非血肉之心,而是人的本心,蘊藏著大道至理。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解釋“心無外理,心無外物”。
第一個例子,關於人。
對待父母,只有用心了才是孝順,否則,做什麼都是演戲。
你知道孝敬父母,就會有孝心,而不是去“格父母”,從父母身上找到孝心。
也就是說,你自己最清楚怎麼做是對的,根本不需要向別人請教。
第二個例子,關於物。
有人指著樹上的花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社科院的張志強教授說,陽明學是一門生命科學,教人從自身出發去打破命運的限制。
明白了心即理,就明白了我們自己便具有足夠的智慧去迎接挑戰,戰勝困厄。
第二點,知行合一。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說心學中的“知行合一”,猶如硬幣的兩面。
不存在誰先誰後,必然是同時出現,並非簡單的“理論聯繫實際”、“知道就要做到”。
《傳習錄》中,有個做官的弟子請教:我平日里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學習。
王陽明失望地搖搖頭說:“我什麼時候讓你放棄工作去研究學問了?”
你日常辦案,就從斷案上學,明察秋毫、克制私慾、反省體察,都在過程中進行。
知與行,本就是一體,把自己放在具體的事中,讓自己成為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傳習錄》中,有個生動的比喻——你想知道苦瓜什麼味,只有親自嘗嘗才行。
同樣的,想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多去社會上歷練才行;想掌握某些技能,到具體崗位上實習才行;想看透人情世事,多經歷才行……
說到底,世間只有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第三點,致良知。
關於心學,有人質疑: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豈不是謬論。
對此,王陽明在書裡做了詳細的闡述,簡單來說,關鍵點就在於致良知。
所謂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動地去剔除邪念,讓心回到無善無惡的本真。
如此,才能抵達真正的心即理的狀態。
就像《傳習錄》中的這個故事。
一次,陽明先生去戶外散步,看著田間的禾苗說:
“這才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
學生范兆期說:“這是因為它有根。做學問若能自己種根,也不用擔心它不長進。”
他本以為這樣作答能得到先生的認可,誰曾想王陽明卻反問道:“人誰沒有根?”
見眾人面面相覷,先生這才慢慢解釋道:
良知就是天賦的靈根,如果被私慾牽累,自然不能正常地生長髮育。
所以,致良知的“致”,就是給心靈除草的過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精進。
當把自己修得心如明鏡,世間萬物的本相便可盡收眼底。
梁啟超在《晨報副刊》談及王陽明時說:
“破除痛苦的唯一法門,就是依著陽明心學之法去做。”
人生在世,早一天開悟,便能早一天脫離庸俗與痛苦。
▽
看《傳習錄》時,還有一組對話,印象頗深。
弟子王汝止外出歸來,被王陽明問道:去大街上看到了什麼?
王汝止賣了個關子,神秘兮兮地說道:今天碰上一稀罕事。
大夥一聽,禁不住好奇地催問,王汝止這才說:我看見滿大街都是聖人!
結果,王陽明卻不以為意地說:這再尋常不過,有什麼好稀奇的。
言下之意便是,人各有命數,但在做聖賢這件事上,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
你可以從萬卷書中求知,在萬里路上悟道,激發心性的力量,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浙大哲學系教授董平說:
“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是幫人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並以此支撐起我們的生活,實現人格的獨立、健全、完整、統一。”
而一個人開悟的過程,就是去建立這套知行並重的思想體系。
正所謂:“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