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變值錢的底層邏輯
更新于:2025-04-14 16:26:08

俞敏洪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很多人一輩子有兩個追求,一個是有錢,一個是值錢。有錢的人不一定知值錢,但值錢的人一定會有錢。

那怎麼讓自己變值錢呢?

這幾年,與很多人打交道后,我發現了3個普通人增值自己的法子,沒有門檻,誰都能做到。

 

1

向下深耕

 

偉門智威亞太區首席創意官勞雙恩,未進入廣告行業之前,就有意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

他大量閱讀各種著作,寫過劇本,編過舞台劇,兼職了好幾份與文字相關的工作。

1988年,他加入了香港奧美廣告公司,師從創意總監鄧志祥。

早期的香港廣告,主要是做英文廣告,然後再把英文進行中文翻譯。

勞雙恩借這個機會,孜孜不倦地學習國外的一些廣告知識。

當時國外的廣告發展領先國內,對於idea、策略、產品獨特賣點有更深刻地瞭解。

他就自己互譯中英文廣告,揣摩他們的廣告定位和創意。

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他就跑去請教鄧志祥。

等有了一定基本功后,勞雙恩不再滿足於翻譯,而是加入自己的創作。

他在這個行業不斷地汲取著知識、持續地深耕著,很快開始嶄露頭角。

 

80年代末,戴比爾斯進入中國,找到奧美廣告公司,想要讓鑽戒成為中國人的婚嫁信物。

 

對勞雙恩來說,首要的任務,就是把戴比爾斯的“A Diamond is Forover(鑽石是永恆的)”,這一句“20世紀最佳廣告語”譯成中文。

 

有著深厚積澱的勞雙恩不再單純搬運,他將這句英文重新賦予中文的生命,翻譯為了: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後來他繼續專注於廣告事業,潛心修鍊自己,最後成為戛納廣告節唯一的中國評委。

想一朝暴富的,都會掉進人生的陷阱;想半途而廢的,都會被命運所拋棄。

 

真正能拿到結果的人,往往會日拱一卒,認準了某個領域,持續發力。

 

作家彼得·考夫曼是芒格的崇拜者。

 

他把芒格的數百篇演講稿彙編成冊,研究芒格一生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

 

他對比了芒格和普通投資人的區別,發現芒格最大的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程度。

任何領域,只要願意花時間打磨自己、雕琢自己,自身的價值也會水漲船高。

說到底,人生如掘井,一尺尺挖下去,井再深也會有活水溢出。

也如爬坡,即便你是一隻蝸牛,只要鍥而不捨地走下去,也會到達金字塔頂端。 

2

向上社交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寫道: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住自己的時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局限。

優秀的人如一面鏡子,能照見不足,也如一盞明燈,可以指引方向。

我們選擇與他們同行,也就選擇了卓越。

著名的諮詢師理查·科克寫過兩個人:多克、奇克

兩人都出身於貧民窟里,都混跡在幫派中。

 

多克長期混跡在各大街角,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貧民窟。

 

而奇克,卻在混了幾年後,開始琢磨如何擺脫這群人。

 

他偶然間認識了一名律師,主動與他接觸,並向他學習,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從律師那裡,他拿到了推薦信,進入一所法學院讀書。

 

畢業後,他以大學生的身份進入政府,又在幾年後競選為波士頓的議會長。

 

理查·科克這樣說道:圈子不是固定的,我們需要隨時切換連接樞紐,調整人脈關係。

 

人,是最大的資源。

優質的圈子,助你平步青雲,糟糕的圈子,讓你不斷沉淪。

 

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和優秀的人並肩努力。

高瓴資本首席執行官張磊,在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底下待過一段時間。

史文森向來以嚴謹專業著稱。

張磊被他派去研究木材行業,要求窮盡所有調查管道,一點點地收集資訊,整理材料,深度調研。

幾周後,張磊交出了1英寸厚的報告。

這種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傳統,被張磊沿用,至今仍是高瓴資本的基本功。

不僅如此,耳濡目染下,張磊從史文森身上學到了許多獨到的投資理念。

因此張磊才會說,人生的道路上,選擇與誰同行,比要去的遠方更重要。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懂得向上社交,與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為伍,一個人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3

向內審視

 

財經界領袖埃裡克·豪威爾有個很有意思的習慣。

每個週末晚上,他都會將自己關進書房,不許任何人打擾。

做什麼呢?

只有一件事——反省自己。

他反覆問自己:“我這周做出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還能如何改進工作?”

通過這種方式,他一步步追問自己,改進自己,最終從一個不起眼的鄉下小店員,成長為了美國財經界領袖。 

不知你發現沒,有些人一天比一天更強大,一年比一年更成功。

這些人身上往往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於反求諸己,凡事都會向內審視。

人生,本就是一場升級打怪的過程。

一味莽撞地往前沖,遲早會被淘汰;學會向內歸因,查缺補漏,才能闖過道道難關。

作家金惟純創建《商業週刊》時,不到一年,就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公司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出版的雜誌卻無人問津,最後入不敷出,只能不斷地借債還債。

 

有資源,有才華,可為什麼雜誌就是賣不出去?

 

向外尋求原因無果后,金惟純便朝內剖析自己的問題。

 

在一次年終大會上,他當著全體員工展開了自我批評,從經營方式到內容定位,一一剖析自己的問題。

  

第二年,雜誌竟然起死回生,並且越辦越好,成為臺灣第一大雜誌。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抱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的念頭,金惟純開始低頭幹實事兒,改變管理方式,公司也開始走上坡路。

  

後來再回憶起這段經歷,金惟純感慨道:“認錯不是對外的事情,而是一個對內的修鍊。”

遇挫就逃避,犯錯就推卸,人又怎麼會進步呢?

 

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上有毛病,而是有問題卻不自知。

向內求,是最深刻的修行。

如果我們凡事歸咎於外因,就容易在抱怨中消耗自己,困於樊籠。

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才能不斷成長、越來越強。

之前網上有個很火的問題: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想推薦給年輕人?

有一個高讚回答是:從現在開始,去做讓自己增值的事情。

 

財富的背後,永遠是價值。

命運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上秤的你有幾斤幾兩,就給你匹配什麼待遇。

我們與其滿腦子想的都是賺錢,不如按照上面說的三種方式,先努力讓自己值錢。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2025-04-14 13:28:31
永遠不要提前焦慮
永遠不要提前焦慮
2025-04-14 12:37:43
人,一定要結婚嗎?
人,一定要結婚嗎?
2025-04-14 04: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