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情不自禁地披上外衣,推開籬門,一路漫步到了承天寺。
當他走進承天寺的時候,發現好朋友張懷民也沒有入睡。
於是二人在院中閒庭漫步,談詩論賦。
此時銀白色的月光輕灑在庭院裡,院中竹影斑駁,看上去如水藻般縱橫交錯。
興致所至,蘇轼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年少的時候初讀這篇課文,總以為這不過是蘇轼一時興起寫下的遊記罷了。
然而,這個時候距離蘇轼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了。
過去的四年中,他經歷過一朝貶謫的痛楚,也經歷過人情涼薄的酸辛。
他並沒有什麼睡不著的——因為他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反而睡不著的是張懷民。
此時懷民因為政壇風波被貶黃州,他傷心落寞、輾轉難眠,一如當初的蘇轼。
面對朋友相同的遭遇,蘇轼主動邀他月下漫步,並用溫柔的言語,給了對方最大的寬慰。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縱觀蘇轼的一生,如一葉浮萍,經歷了無數的不幸與磨難。
但是無論境遇幾何,他都保持著內心的這份慈悲。
經歷多了就會明白:人生荊棘遍地,每個人都難免受傷。
真正通透的人,見過了人世百態,看盡了眾生疾苦,就會對周遭產生憐悯。
因憐悯而生共情,由共情而生慈悲。
原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修一顆慈悲心。
1
對朋友,慈悲心是包容過錯
《淮南子》中有言: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
一個人如果心胸太小,凡事斤斤計較,只會讓人敬而遠之。
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得到朋友們的擁護和愛戴。
蘇轼有一朋友,名叫韓宗儒,經常與他有書信往來。
此人官職很小,收入微薄,卻很喜歡吃羊肉。
每當俸祿發下來,韓宗儒總是迫不及待買幾斤羊肉吃,可是飽腹之後,又面臨沒錢的窘境。
恰好當時的名將姚麟,愛好收藏蘇轼的手跡。
韓宗儒得知此事,便將蘇轼回給他的書信,賣給姚麟,隨後換取羊肉吃。
蘇轼的朋友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義憤填膺,覺得韓宗儒的行為實在不恥。
可蘇轼卻體諒他的難處。
他知道韓宗儒生活貧苦,所以對此事格外寬容。
待到韓宗儒書信再來時,蘇轼也只是幽默婉拒:“今日寒食節,不能殺生,你是吃不到肉了。”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你看清多少事,而是看輕多少事。
心懷慈悲的人,從來不把朋友間的過錯放心上。
胡適和魯迅本是至交好友,後來因為意見不合發生了一些爭執。
魯迅在文章中不留情面地駁斥胡適的觀點,言辭之間頗為犀利。
胡適知道后,也只是一笑了之。
在寫給朋友的信里,胡適甚至為魯迅說好話:“他只是性子急,其實沒什麼惡意。”
寬廣的氣量和博大的胸懷,也讓胡適收穫了眾多知己好友。
古人有雲: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真正有高度的人,不會和朋友爭一時之長短,而是懂得相容並蓄。
寬容別人,是一種氣度;體諒別人,是一種慈悲。
用廣闊的胸襟,容人之過,是一種高明的人生智慧。
2
對敵人,慈悲心是選擇原諒
特殊年代,木心因冤數度入獄。
在監牢裡,他受盡苦楚,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
18個月後,他得以出獄。
面對那些曾經殘害過自己的人,木心感慨地說:“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人活到一定的境界,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會隨風消散。
選擇原諒,也不是因為別人,只是為了放過自己。
西元1057年,年輕的蘇轼與章惇相遇。
兩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
曾經蘇轼以為,和章惇年少相遇,志同道合,友誼會天長地久。
但是沒想到,後來的章惇,在雲譎波詭的宦海鬥爭中,變得無所不用其極。
當他一路高升,位至宰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蘇轼這位舊日的好友。
他先將蘇軾貶往瘴氣盛行的蠻荒之地惠州,隨後又貶至寥無人煙的海南。
一路貶謫,讓蘇轼與家人相隔天涯,身體狀況也是急轉直下。
當初親密無間的好友,如今對自己卻痛下狠手,變成了最兇惡的敵人。
換作旁人,早已對其恨之入骨。
但蘇轼卻說:“轼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
曾經的恩怨情仇,在蘇軾這裡,早已風流雲散。
明傷也好,暗刺也罷,都未曾在他的心中留下半點痕跡。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人,都是命中註定的。
有人説明你,就有人欺你騙你;有人給你關懷與愛,也有人教會你原諒和忍耐。
面對過往的傷害,不必怨天尤人,也無需反覆咀嚼。
因為憎恨他人,其實也是在痛苦中折磨自己。
讓往事清零,讓愛恨隨意。
當你不再跟仇恨過不去,一切才能徹底過去。
3
對世人,慈悲心是心存善良
在蘇轼漫長的一生中,善良是貫穿全程的詞彙。
西元1077年,蘇轼剛到徐州上任,當地連降暴雨。
不久後,城內大水瀰漫,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為了百姓的安危,蘇軾不舍晝夜、帶領官兵與洪水鬥爭近兩個月,終於讓徐州城轉危為安。
到了杭州,當地先是遭遇水災,不久又遇旱災。百姓缺糧、米價狂漲,民不聊生。
於是蘇轼一邊向朝廷上奏,請求撥款,一邊疏浚西湖,修建水道,最終解決杭州城千年水患。
在蘇軾的一生中,不管得失榮辱,還是高升低落,他都始終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看到路邊餓死的小孩,他悲痛難忍,會含著熱淚將其埋葬;
遇到窮苦趕路的書生,他心生憐悯,會拿出銀兩資助對方。
俗話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蘇轼的善舉,也為他帶來了命運的恩澤。
當他被貶荒涼之地,總有百姓為他送來粗茶淡飯;當他深陷政治風波,總有人想方設法救他於水火。
人的一生,所有的禍福,皆有因果的。
就像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你給世界多一份關懷,自己也會感知多一點溫暖;
你給他人多一份善意,自己也會得到多一點幸福。
所有的善意,都會像空氣流通一般,最終降臨到你的頭上。
存善心、做善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4
對自己,慈悲心是放下執念
有位小和尚,不小心端起了一杯很燙的水。
他被杯子表面灼熱的溫度燙到齜牙咧嘴,於是急忙找解救的辦法。
他一會想往杯子里兌點涼水,一會想找石頭敲碎這個杯子。
師傅看見了,問他:你為什麼不把杯子放下呢?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困於內心的執念。
明明放下就可以得到解脫,卻在燙手的生活中,為難了自己。
李叔同說:“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當你學會丟掉不必要的執念,才能讓心得到解脫。
1079年,40多歲的蘇轼因“烏台詩案”,被一紙詔令,下放黃州。
那時候,他行走在青山綠水中,以為自己可以相伴山水,自娛自樂。
可是內心對建功立業的渴望,無時無刻不讓他倍感折磨。
他恨自己身在盛世,卻無法施展一腔抱負;
更恨自己被貶他鄉,卻無法真正做到歸隱田園。
心灰意冷間,他常常靠喝酒來麻痹自己,直到不省人事,才能減輕痛苦。
直到有一日,在赤壁之下,他眼見古人的豐功偉業都已灰飛煙滅。
他終於明白:山川廟堂難求成全,“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不可辜負。
自此,黃州對於他而言,並非再是孤寂荒涼之地,而是靈魂的寄託之所。
他會在陽光滿照時,泛舟遊湖;也會在煙雨朦朧中,靜聽蛙聲。
過往的執念都已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期盼與希冀。
一念放下,天地皆寬。
年少時,我們也以為,凡事只要拼盡全力,總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直到經歷了歲月磋磨,才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己所願。
風光得意總是僥倖,遺憾痛苦才是人生。
面對際遇的無常,要守得住榮光,更要經得住失望。
學會跟不如意的人生和解,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
曾經有人問弘一法師:“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愛?”
法師閉目凝神,緩緩說道:“愛,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