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方都市報
鹽田區山海學校研發AI創享樹雲平臺,上數學課用演算法優化垃圾分類路徑
歷史課用大數據分析文明演變規律
4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廣東省教育廳舉行廣東省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新聞發佈會,介紹《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慧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生人工智慧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相關情況,標誌著人工智慧教育正式進入廣東省中小學課堂。這一政策的出臺,不僅是對國家教育戰略的落實,也是對廣東省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避免教育技術化的單一化傾向。
在這一背景下,深圳市鹽田區山海學校作為廣東省人工智慧教育的試點學校,積極探索適合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慧教育模式。作為五名出席人員之一、深圳教育唯一代表,深圳市鹽田區山海學校校長王樹巨集回答了記者問題。
通過學習行為大數據生成學生畫像 用雷達圖呈現審美力等
作為五名出席人員之一、全省唯一校長代表,深圳市鹽田區山海學校校長王樹巨集回答了記者問題。
對於“如何評價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的,又是如何做到既能達到人工智慧的教育目標,又避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這一問題。王樹巨集表示,所有的技術、數據,都是為看見人的發展服務,為核心素養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服務。在推進人工智慧教育的過程中,山海學校始終秉持素養導向、減負增效、讓成長可見的理念,關注參與度、協作度和創新思維,在人工智慧教育的評價上堅持“三不”“三看”原則,即:不唯分數、不考試、不搞排名,看成長過程、看實踐創新、看社會價值,具體我們通過以下維度來落實。
一是動態評價,讓成長可見。依託自主研發的AI創享樹雲平臺,通過學習行為大數據生成學生數位畫像,用雷達圖動態呈現審美力、協作力、創新力等核心素養發展。比如說學生設計的校園智慧灌溉系統過程中,大數據會對系統自動記錄並轉化可量化的素養目標。
二是激勵評價,讓動力內生。通過山海AI銀行積分體系,將學生參與的每個AI實踐活動轉化為成長積分。比如像一年級小朋友創立的程式設計整理小遊戲、二年級小朋友設計的遊戲牆變成現實。“這種成就感、意義感遠比考試分數更持久。”
三是資源支撐,實現“個人化”成長路徑。依託省級平臺,推動個人化學習,支援學生滿足不同學習層次需求,使用圖形化編碼和低代碼工具,降低技術門檻,無需學生用大量時間學習原理及程式設計代碼。
王樹巨集說道,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育即生活”,山海學校始終秉持技術賦能,不是增加負擔,而是讓學習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素養提升不是機械訓練,而是喚醒每個學生創新的生命動能。
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月 勞動課組裝智慧灌溉系統
對於“作為正在開展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學校的校長,您的學校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的課時是如何安排的?怎樣才能確保教師達到要求?”王樹巨集表示,為確保人工智慧的普及,要系統規劃、循序漸進。山海學校以“階梯式培養”和“生態化支撐”雙輪驅動,構建人工智慧“學段貫通、跨學科融合、場景延展”的育人體系。
關於課時的安排,山海學校主要把握好三個關鍵:作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首先要學段適配,分層突破。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點燃興趣,每學年通過6-10個課時的AI科普活動,互動遊戲,融入科學、綜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感知AI在生活中的應用。初中階段強化能力提升與創新實戰,在7-8年級開設必修模組,每兩周1課時,側重AI基礎原理與工具使用,提升學生的AI運用能力。
二是打破邊界,跨學科融合。我們堅持“AI絕不是孤島,不是技術的簡單嫁接”,要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提升創造力。在日常學科教學場景中,可以在預學、探學、創學等環節中用AI選擇性地賦能。每學期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月,讓學生連續地沉浸式地深度思考、協作探究、設計創新,這時AI可以集中使用、連續安排。比如,在數學課上用演算法優化垃圾分類路徑,在勞動課上組裝智慧灌溉系統,在歷史課上用大數據分析文明演變規律,真正實現做中學、創中學。
三是彈性教學延展場景。採用5:3:2模式,如果說50%基礎教學,30%跨學科項目實踐,那麼20%是科技研學,學生會走進鹽田周邊的華大基因實驗室等場景沉浸式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找到自己的賽道。比如,去年山海學校七年級學生開發的中英文電子打卡地圖,就是用AI來解決周邊世界中真實的社區問題。
舉辦AI賦能學校變革全國性研討會 8位教師分享AI新課堂與案例
據介紹,關於教師能力保障,山海學校主要聚焦三個突破:一是靶向培養,讓教師會教。我們通過專家引領式培訓、同伴互助式研修,體驗式培訓等方式,持續對教師開展AI通識必修課,掌握基礎工具運用。骨幹學科教師參與AI+學科工作坊,全方位提升教師AI運用技能。
二是資源護航,讓教師善教。建立雙導師制,由高校博導團隊和本校的AI首席官組成,陪伴式地指導,隨時對接專家,破解技術與教學難題。我們成立AI學術共同體,以課題引領實踐,搭建AI教學資源庫,提供工具包與跨學科教學案例集,通過“跨科三問”設計平臺等實現人機協同,進行初階的教學設計,創享樹雲平臺實現教學、評價一體化。
三是機制導航,讓教師樂教。建立學校人機協同、教師跨學科協同機制,定期給教師搭建AI教學展示平臺。讓教師的實踐有成就感、有價值感。就在前兩周,我們在山海學校舉辦了AI賦能學校整體變革的全國性研討會,8位教師就AI新課堂與案例作了分享和展示,極大調動了教師創新的內驅力。
王樹巨集說道,人工智慧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術傳授,而是思維的革命,要讓教師從AI的消費者成長為AI教育的設計者,使學生從技術的體驗者進階為創新的引領者。
採寫:南都記者 謝粵蕾
製圖:陳欣(即夢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