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每年9月,福州則徐教育集團內三所小學的六年級學生整體搬到則徐中學上課。這一“小初銜接一體化育人模式”的相關專案,獲我省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中學里的小學六年級
□報業集團記者 羅菊熙
語文小初銜接課説明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習慣養成、學科思維塑造等方面實現過渡。
六年級學生踴躍參加福州則徐中學的校園活動。
六年級學生上思政課。(受訪者供圖)
“《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樹代表什麼意象?”“春天和離別。”3月13日9時許,在第二節課收尾階段,福州則徐中學的小學部六年(9)班教室裡傳來了師生對答。為何在小學六年級的課堂賞析中學的詩詞?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什麼在中學上課呢?
原來,這是“小初銜接一體化育人模式的十五年實踐探索”專案的其中一個重要板塊。項目負責人、福州則徐中學校長邱柠介紹說,為改變小升初階段“割裂”“錯位”等問題,自2020年福州則徐教育集團成立以來,學校探索全學段、一體化、進階式的小初銜接育人模式,每年9月開學,集團內對口的福州市晉安區第四中心小學、福州市晉安區第五中心小學和福州市日出東方小學的六年級學生“乾坤大挪移”,整體搬到福州則徐中學,統一開展各項小初銜接教育。
本節語文小初銜接課就是基於課程標準對小升初學段的要求,在六年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擇七年級相關文本作為六年級拓展閱讀的載體,以一體化育人的視角進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據邱柠介紹,該項目實施以來,説明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習慣養成、學科思維塑造等方面實現了順利過渡。2024年,該專案獲福建省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同一節課,有機融合兩個年段知識
小升初的銜接課,並沒有統一的教材、課程安排,課要怎麼上?
邱柠介紹說,2019年,學校聯合小初各學段、各學科教師組建教育教學共同體,分別圍繞教材、課程和教學等三個方面對小初銜接育人實踐進行了深度探索。
首先,學校組織骨幹教師研發編寫了學科、思維和興趣等三大類小初銜接系列校本讀物。同時,常態化開設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模塊課程和物理、化學、地理、生物、歷史、資訊、體育等綜合性學科特色課程,在實踐教學中系統化、進階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良好的學習、認知習慣。
“基於學科特點,我們在語文、英語課的教學中融合性地安排了六年級和七年級關聯性較大的內容,數學則在下學期完成六年級課程之後,單獨安排6周左右的銜接課。而銜接教學的要求定位為夯基、接軌,而非‘提前學’‘趕進度’。”邱柠說。
都是送別詩,都用了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同一個課堂的小學、初中教學重點有什麼不一樣?
當天的授課老師鄭楠說:“小學對詩文的要求,重在‘是什麼’,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讀其詩,明其意,品其境;而初中階段則重在‘為什麼’,需要更深入去瞭解詩的典型意象,以及詩句背後蘊含的邏輯和思想感情。”
要同時消化並輸出小初銜接的知識,對於授課老師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鄭楠老師告訴記者,2023年9月,她隨班從晉安區第四中心小學來到福州則徐中學帶班授課時,心裡也在打鼓。
為此,她除了積极參加福州則徐中學組織的每個月一次的六、七年級集體教研活動,主動向初中同行請教教學疑難問題外,還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認真研讀初中的教材、考綱和教輔材料,關注中考的最新變化和要求,並轉化到六年級的銜接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過渡到新的學段。
初中校園,“絲滑”接納小學生
師生過來了,學校的管理也要跟上。
為此,福州則徐中學專門成立了小學部,並抽調專門的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分管副校長,負責六年級學段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跟初中、各對口小學的對接與協調。與此同時,對口的3所小學也分別派出一位中層幹部常駐則徐中學,負責六年級學生的教學、德育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福州則徐中學分管小學部的副校長何彬原先在日出東方小學擔任校長助理一職,2020年9月起任福州則徐中學小學部副校長,5年以來,助力一屆又一屆學生順利實現小初銜接。何彬認為,最關鍵的是要克服畏懼和焦慮心理,“在教學上循序漸進過渡,不過度拔高難度;在管理上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條不紊地接軌”。
軌道的連接從五年級下學期已經悄然開始。一方面是“引進來”,舉辦教學開放日活動,抽選部分家長和學生代表入校,提前感受六年級的氛圍;另一方面是“走出去”,組織老師前往各個對口小學,介紹六年級的基本情況。
福州則徐中學是全國毒品預防教育活動示範學校。何彬介紹說:“學校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相關主題活動,引導六年級學生在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林則徐的精神,產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並將這種精神內化為自己的品德力量,學會明辨是非,心懷家國大義。”
今年8月底,將迎來林則徐240周年誕辰,學校相關紀念活動也在緊鑼密鼓籌備當中。邱柠說:“屆時包括六年級學生在內的廣大師生都將踴躍參與,力爭把活動辦出亮點、辦出特色,讓師生們從中汲取奮進力量。”
這一份銜接的“搭橋”和“爬坡”一直延續到初中階段。六年級下半學期,除了學生的銜接課程,各科教師、班主任之間關於學生成績、特長和心理等各方面情況的對接也將同步進行。“這樣的一對一交接,不僅省時省力,也更有針對性,師生之間誤解更少,適應更快。”福州則徐中學教務處主任張文婷對記者說。
“最理想的銜接就是不用專門的銜接”
邱柠介紹,實施小初銜接多年來,該校學生獲國家級獎項4項,省市級46項;教師獲國家級獎項9項,省市級獎項106項;學校獲“全國家校共育試點學校”“省級初中示範學校”“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等殊榮。
當過多年班主任的張文婷對於小初銜接班的辦學效果有著直觀的體驗。她說:“跟第一屆相比,經過‘銜接’的後兩屆新生,絕大多數進入中學后適應時間大幅縮短,上課專注力更強,作業的完成品質也更高,課後探究的主動性和抗挫折能力也有明顯的提升。”
近年來,福州則徐中學藉助集團辦學優勢、積極探索小升初銜接教育教學改革的做法與成效,通過區級、市級公開課和報告會等形式進行了展示和交流,行業內好評不斷。2024年,晉安區教育局委託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骨幹力量編寫了區級“小初銜接”讀本,供區內初中學校選擇性使用,為本區域基礎教育品質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福州則徐中學根據15年來摸索的小初銜接經驗,結合這套區編讀本,不斷優化原有的小初銜接校編讀本。
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編委章勤瓊曾多次參加則徐中學舉辦的小初銜接教學研討活動。他認為,除了設置小初銜接課程之外,還需要以連貫、一致的方式看待課程內容,將學生所需的素養和思維融會貫通到所有的學段,“最理想的銜接就是不用專門的銜接,而是將所有學段的教學著眼於學生一輩子的學習和發展,讓學生受用終生”。
從2008年開始的初步萌芽、派送教師,到如今的深化提升、向外輻射,邱柠帶領項目團隊走過了攻堅克難、意義非凡的15年歷程。看著一屆又一屆學生成長進步,一批又一批老師蛻變提升,她深深覺得,未來教育教學改革之路漫漫而修遠,也充滿期許。
“人員的管理要更規範,師資隊伍的培養還要更精細,教師的績效考核要調整,課程資源要提高效用,研究成果要在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推廣輻射……這些都值得進一步去探索。”邱柠說,“我們將向著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方向不斷優化提升,持續推動教學改革,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