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甘南日報
焦鵬寧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關係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就業教育旨在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與社會需求,科學規劃職業方向,樹立正確觀念,增強社會適應力。強化高校就業教育,既能助力學生精準擇業、實現價值,推動高校優化育人、提升品質,還能促進社會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為經濟發展蓄勢賦能。
更新理念,拓展就業教育內涵。要立足學生職業發展全生命週期,有機融合學生就業能力、創業精神與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僅關注學生的短期就業,更著眼滿足學生的長遠職業發展。要通過科學調整優化課程設置,將創新創業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有效融入教學體系,這不僅是對就業教育內涵和外延的拓展,而且能引導學生更好適應市場變化,為後期職業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要注重從單一的課堂講授和理論學習向多維的實訓實踐轉變,促進教學雙方融合互動,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方式方法,更加注重案例分析、模擬實踐、典型引領、企業實習、專項訓練、創業競賽等多維教育,更加突出實踐體驗和職業認同。同時,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在真實工作環境中體驗找工作、入職、工作的全過程。這種方式符合教學和畢業生就業教育的規律,能有效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助力構建更良性的就業生態。
多元施策,提升就業教育實效。一是在完善課程教學體系中強化理論教育。將就業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通過開展系列課程、專題講座和輔導報告等,分析就業形勢、解讀就業政策、指導生涯規劃、傳授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等。同時,將就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教育,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就業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二是在教學形式的不斷豐富中強化實踐體驗。面向市場需求變化和創新教育實際,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模擬面試、企業實訓、頂崗實習等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切身感受就業教育的積極作用。常態化組織學生參加職業體驗、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認同感。三是在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育建設中強化就業指導服務品質。提升就業指導服務品質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校要高度重視就業教育師資的培養與引進,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引導教師系統研究就業政策,更有成效地開展就業教育。積極邀請企業負責人、人力資源專家等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著力擴大就業教育師資庫,為學生傳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職業技能。四是營造良好就業氛圍。就業意識和就業素養的培養提升,離不開校園文化和良好就業氛圍的浸潤薰陶。要通過舉辦就業政策宣講、就業主題展覽、優秀校友典型事蹟報告會以及“就業文化節”、職業規劃大賽、簡歷設計比賽等系列活動,著力營造具有感召力和引領力的就業文化氛圍。
協同聯動,優化就業教育生態。就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的融合發力。政府作為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的主體,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援作用,要通過制定就業保障政策、補貼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要通過搭建就業服務平臺,組織招聘會、就業指導等活動,提供更多招聘資訊和就業機會;要加強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援,鼓勵高校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合作,推動就業新生態的構建。高校與企業是構建就業新生態的兩大核心主體,高校通過創新就業教育,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企業通過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和就業崗位,為學生的充分就業和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援。高校和企業要通過建立實習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高校還需與社會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通過與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資訊和實踐機會;還可與行業協會合作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在具體實踐中,高校要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系統謀劃設計,多措並舉實施,強化協同推進,營造良好氛圍,全力推動就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加強高校就業教育,是一項關係到學生未來發展、社會人才結構優化以及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面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形勢和市場需求,高校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將就業教育創新發展作為重點工作持續推進。持續深入挖掘就業教育潛力,不斷總結經驗、反思不足,積極探索更多貼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與方法。以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具備紮實專業技能和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強大的人才力量,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書寫高校就業教育的嶄新篇章。
作者為隴南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