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P要被賣了?
聽到這一消息,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詫異。
畢竟,SKP是誰?它可是鼎鼎大名的全球店王,尤其是北京SKP,十多年來一直穩坐全國銷冠之位。2023年,其銷售額更是高達265億,一己之力成為所有同行都難企望的商超天花板。
想不到有一天竟會跟“賣身”扯上關係。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華聯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極有可能將旗下的奢侈品商場SKP,以40億-5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給博裕資本。
儘管到目前為止,買賣雙方都沒做出正面回應,但SKP的煩心事還不止一件。有數據顯示,在連續多年蟬聯全國單體商場業績第一之後,北京SKP也出現了業績下滑,甚至還讓小弟反超。2024年,南京德基廣場以245億元的銷售額成功超越北京SKP,拿下了“全球店王”稱號。
或許德基也想不到,自己竟然在無意中超過了曾經遙不可及的對手。與其說德基更強了,不如說還是SKP自己變弱了。畢竟德基只是比去年增長了6億,然而SKP卻遇到了有史以來的大滑鐵盧,去年銷售額不增反降,同比下降45億只有220億,直接拱手讓出全球第一的寶座。無論賣不賣身,這位商超之王,都毫無疑問正在迎來自己人生的轉折時刻。
同行嫉妒的“頭號銷冠”:
一天進賬10億
人們之所以很難將“賣身”與SKP聯想起來,也是因為它過往的業績實在太遙遙領先了,算是當之無愧的“尖子生”。
作為北京甚至是全國最出名的高端商場,北京SKP自2011年起連續13年蟬聯中國單體商場銷售額冠軍,2023年達到265億的歷史峰值,幾乎是所有同行學習的存在。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SKP與其他商場一樣也是小透明,北京店剛開業時還是在城中村,因為位置偏僻人流慘澹,顧客甚至連名字都記不住。
能從小透明成為全國“最強銷冠”,可以說SKP算是實踐了頂尖銷售的最強法則。法則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最初拼知名度、拼光環,SKP都很難幹過國外商場,怎麼在短期彎道超車?在商業地產諮詢公司睿意德的建議下,SKP也逐漸有了頂級銷冠的重要意識:要做就做北京最具國際感的商場、CBD最大型的高端購物場所,即人無我有。
於是,在那個奢侈品還很少見的年代,SKP決定拿下全球的奢侈品限量首發,直接幹出第一個神話——奢侈品不是當白菜價賣,但可以按白菜量“批發”。現實證明,做到資源極致、引入超1000個國際品牌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讓SKP狠狠打響一個價值錨:一提奢侈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SKP。
拿下奢侈品大牌並不罕見,重要的是下一步:所有的大牌尖貨必須第一時間首發,也就是人有我優。SKP櫃姐曾有一句話流傳至今,“全世界的奢侈品,如果在SKP買不到,那全國哪裡都買不到。”在這背後,是40%的奢侈大牌首發進入中國市場,這也是SKP一炮而紅的基本盤。短短十幾年,SKP就從城鄉結合部變成了大牌朝聖地。無數人甚至特意仰慕而來,北漂男女們買不起也要來參觀打卡。
法則二:“玩活”會員制,造節堪比春運現場光有看家本事還不夠,讓人們持續掏出錢包才是關鍵。SKP的第二招,是把顧客變成回頭客。其實對於高端商場而言,刺激顧客消費的會員制並不新鮮,但SKP牛就牛在,算是真正意義上靠制度把會員“做活”的玩家。
一般的商場積分頂多是給點羊毛,但SKP積分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300萬積分可以兌換I Do鑽戒,250萬積分可以兌換卡地亞藍氣球手錶,100萬積分可以換MOYNAT的托特包......靠著這個打法,巔峰時期SKP一天的營收就高達10個億,等於一般商場一年的業績。有數據顯示,200萬高凈值會員貢獻60%銷售額,頂級客戶年消費超千萬。
到後面SKP也是同樣的邏輯,還在北京、西安、成都和武漢開出門店,開一家火一家。在武漢開店,從7月13日試營業起,每天都有10萬左右的顧客“到店一遊”堪比春運。來自全國各地的富婆們買奢侈品如搶白菜,短短1天內就把店裡所有現貨買空。
彼時紙醉金迷的SKP,絕對想不到自己也有被趕超的一天。
被網紅店搶風頭,打折難吸引貴婦
當銷冠的必備素質之三,就是要情緒穩定。
哪怕是奢侈品行業的消費熱情慢慢“降溫”。連大牌自己都賣不動了。2024年,LV、Dior等品牌的母公司LVMH,收入同比下跌2%至847億歐元,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的母公司開雲集團,營收同比下降12%至171.94億歐元。客戶的態度不穩定,但一個頂尖銷售的情緒必須穩定。SKP似乎也是如此,不會因客戶的冷淡而沮喪,也不會被熱情牽著鼻子走。然而SKP不會想到,正是因為自己的淡定甚至佛系,反而錯失機會。
一方面,SKP這些年還是走“百貨”的傳統思路,就是各種品牌的大雜燴,玩法上沒有太多的改變。
刀哥曾寫過很多高端商場的通病:場景被人詬病體驗單一隻有購物、經營模式固化,甚至連各種設施風格都是幾十年如一日。在網上,不少人甚至吐槽“無聊”、“去過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不購物甚至沒有去的理由”。
有類似困擾的不僅是SKP。2024年全年商場收入減少了3%,高端商場的收入更是下滑4%。其中,有“坪效王”之稱的上海恒隆廣場,銷售額同比下滑22%至133.38億元,較2023年的171億元減少37.62億元。
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南京德基卻靠著大膽整活逆襲。更扎心的是用的還是SKP曾經的路子:人無我有。2022年時,它就引入了Burberry全球首家美妝精品概念店、GRAFF全球新概念店、Prada香水亞洲首店、CARITA亞洲首家精品店等多家全球首店、亞洲首店和全國首店,而2024年,它光是新開首店就多達54家。
不光是帶著大牌整活,連廁所都要搞成“新奇特”。它先後共耗資數千萬元打造了 “米開朗琪羅藝術風” “森系花園風” “藍調奢華宮殿風”和“賽博朋克夜店風”的衛生間。單廁所日均打卡超5000人次,帶動周邊店鋪銷售額提升20%。
SKP想不到,自己竟有一天在整活上會輸給一個網紅廁所。另一方面,SKP還遭遇不少小弟“四兩撥千斤”的偷家。這些年在反向消費潮下,很大一部分奢侈品用戶開始轉向陣地。比如紅布林等二手奢侈品平台的爆發,靠著直播、社交電商等狂飆,這幾年的交易量增長達40%;百聯股份旗下多個奧特萊斯客流、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切中的就是一部分中產“買奢侈品也看性價比”的心理。麥肯錫調研顯示,年收入50-100萬的中產階層削減了23%的奢侈品預算,轉向二手平台實現“輕奢自由”。更大的衝擊還有免稅管道。2023年,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達到了437.6億元,同比增長25.4%,購物人數約達到了675.6萬人次,增長了59.9%。曾有代購表示,同樣一款卡地亞手鐲,SKP賣15萬,海南免稅店12萬。價格差距擺在那,自然會有人用腳投票。
如果說曾經,SKP極具競爭力的店慶折扣活動、核心客戶等超級壁壘,讓其他商場短期難以複製。那麼現在,創新體驗以及價格敏感度的缺位,也是SKP難以短期提升的短板。
“不愁顧客”的高端商場,差在了哪?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即使強如SKP也不會想到,如今各種小弟們竟然火力這麼猛。
很多人依然會有疑問,SKP看起來不缺顧客,為何營收就突然來個急剎車呢?
有人覺得是消費降級大環境影響,也有人歸結為奢侈品周期波動。
這些說法並不錯。靠著奢侈品打天下的SKP,自然也與奢侈品行業形成深度綁定關係:你好我也好,你差我也差。整體奢侈品消費份額下滑的確是事實。《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預計下滑18%-20%。但另一個現實是,奢侈品消費更多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轉移。比如顧客排隊動輒5小時起步的老鋪黃金。
以及茅臺、大牌奢侈品依然被當成白菜搶、營收還在狂飆的好市多。
不得不說,在刀哥看來市場消費疲軟不是主因,本質還是奢侈品行業的深層邏輯已經發生改變:炫耀性消費逐漸讓位於理性體驗。這也帶來兩個新趨勢。一是,要學會放下架子向“全人群”下跪。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支撐商圈廣場發展活力的,有一個關鍵詞——年輕消費力。當SKP還在過度依賴高凈值老客戶時,不少高端商場卻找到了新的增長密碼:"奢侈品+輕奢+年輕化"分層收割全消費層級。
很多商場基於此思路又把玩法進行了升級,跟年輕人玩到一起。基於藝術與商業的融合更側重消費體驗,而不是單一的消費場所。就像南京德基二期的標誌性的德基藝術博物館不時舉辦展覽,《動靜無盡:花卉靜物三百年》還斬獲“藝術界奧斯卡”,觀展人群轉化為高端消費客群的轉化率達38%。
還有不少高端商場開始為年輕人的愛好妥協。據WWD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超20個一二線城市的超60個核心商圈在打造二次元消費地標,有老牌商場甚至大動刀,把某個樓層改造成二次元藝術館,人流不減反增。
另一方面,回歸商場的底層邏輯,從"坪效至上"到"生態為王"。在奢侈大牌並不新鮮的時代下,高端商場的運營邏輯也需要變化,不僅限於單一賣貨,而是不斷滿足使用者的新需求,甚至更深入到顧客的生活方式里。這一點,南京德基也打頭陣。針對普通顧客,推出“24h”商業新模式延長上班時間,還引入了無人零售、藝術展覽、美食夜宵、夜間新能源車駕乘體驗等玩法。
拿一個更可感知的細節來說,顧客完成高單價購買,導購會手寫感謝卡並附上養護貼士。
對會員更是上演霸總式“寵愛”:德基會員在生日當天會收到定製禮遇,免費停車不算什麼,還有私人晚宴邀請、為會員子女提供國際學校入學諮詢服務等。甚至把會員運營嵌入城市頂級資源網路里。
一句話就是,消費者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
說到底,SKP的急剎車與德基的崛起,本質是兩種商業邏輯的碰撞:前者代表工業化時代的效率至上,後者體現數位化時代的使用者痛點至上。沒有永恆的王者,只有時代的贏家。正如業內人士所說,"未來商業的勝負手,不在坪效在人心。"只有持續製造新鮮感,才能在高端商場洗牌中站穩腳跟。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