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高情商的標誌:用不對抗的方式溝通
更新于:2025-04-13 12:19:43

著名演講家黃亞軍分享過快速判別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方法。

比如,你提出一個觀點:江西人最能吃辣。

然後你找到三個人,分別向他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人告訴你說:那是你沒去過重慶,重慶人才能吃辣!火鍋湯泡米飯,你見過嗎?

第二個人告訴你說:什麼呀,湖南人才最能吃辣。

第三個人則告訴你說:是的,江西人確實能吃辣,不過重慶人也挺能吃辣的。

上面這三個人,哪個人的回答讓你更舒服?

顯然是第三個人。

因為前面兩個人都站在你的對立面,是在跟你證明,你說得不對,他才是對的。

低情商的人,否定別人是為了肯定自己;高情商的人,認同別人,也不否定自己。

所謂對抗式溝通,就是永遠將對方放在了對立面。

兩個人溝通的時候,用一切方式證明對方永遠是錯的,是不對的,是有問題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會和別人對抗溝通,自己有理的時候,也會給別人台階下。

01

作家阿萊分享說,有一次在同學聚會上,他見到了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同學。

這位老同學在體制內工作,事業心很強。

老同學相見分外親切,聊起各自的職業,同學一直極力勸說阿萊去考公務員。

可阿萊表示,自己很喜歡目前的工作,公司氛圍很好,沒有考公的打算。

然而,那位老同學話鋒一轉說:

“你就是眼界太狹窄,公務員端的是鐵飯碗,私企肯定經常加班,甚至連公積金都沒有。四十歲以後可能連份工作都找不到,能有什麼前途?”

阿萊一笑置之:我也知道體制內福利待遇好,但人各有志,考公不是我的追求。

老同學不依不饒地說:上班不是為了追求好待遇,難道是去做慈善嗎?

阿萊一時語塞不再作答,回去路上就刪了對方的微信。

羅翔教授說: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跟別人講道理,就算你是對的,也不必要證明別人就是錯的。

人生在世,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處。

一味追求對,到頭來,你越對,得罪的人就越多。

有一次,作家戴爾·卡耐基受邀參加一場宴會,坐在旁邊的男士講了一個冷笑話,聲稱這個笑話的梗出自《聖經》。

卡耐基當時就聽出了對方言語的漏洞,這句話應該是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於是,他當面拆穿了對方的錯誤,為此兩個人爭論不休。

當時飯桌上,有位朋友是專門研究莎士比亞的,卡耐基便拉著他來評理。

朋友聽完他們的爭論,對卡耐基說道: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

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對朋友埋怨道:“那句話明明是莎士比亞說的,為什麼要把錯的說成對的?”

朋友質問他:人家只是想表達,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見,你又何必一定要和他爭個輸贏?

王小波也說過:真正的智者,在無傷大雅的事情上,不會對孰對孰錯斤斤計較。

真正高情商的人,跟意見不一致的人溝通時,他們從不對抗,即使心裡不認同,嘴上也會回答:是的。

02

心理學家戈爾曼說過: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你讓別人舒服,別人才能讓你舒服;你讓別人難堪,別人也不會讓你好受。

遇到分歧時,若你句句反駁、字字爭辯,只為壓倒別人,到頭來只會敗光了人緣。

自媒體博主@Windy說自己以前經常對別人的言語進行條件反射式地挑刺、質疑。

一次,在一個群裡,有位朋友對於速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看到後,當即否定了朋友的觀點,並且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想要獲得一種高人一等,勝人一籌的優越感。

可在之後的交流中,別人卻對他的言論總是愛搭不理,甚至選擇忽視。

佛蘭克林說過:“永遠不要正面違拗別人的意見。”

因為人都是愛面子的,當自己的觀點被人否定時,沒有人心裡會是舒服的。

最好的溝通者,不是最強的否定者、破壞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建設者。

有一種溝通技巧,叫先肯定后否定。

日本松下電器曾經推出一款新產品,駐法國分公司CEO吉田皓野召集員工為產品設計一個特殊的標誌。

一位員工建議說:我認為用上次設計的菱形標誌就可以,不用再另行設計新標誌來代替。

員工說完後,吉田皓野給出了肯定:你說得有道理,如果用上次設計的標誌,新產品可以立即上市,還可以為公司節省一筆開支。

員工聽到領導肯定了自己的建議,很是得意。

這個時候,吉田皓野又補充說:

“可如果在新標誌裡加上公雞的卡通形象,你認為會不會更好一些?法國被稱為高盧雄雞,我想法國人一定會喜歡。”

那位員工聽了,由衷地讚歎道:設計若能如此改動,就可稱得上完美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分歧時,絕不會急於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和高明。

因為他們清楚,對方遭到拒絕失去面子後,可能會激起更激烈的反駁,引起不必要的爭論。

在否定別人之前,先贊成對方的觀點,再說出自己的建議,這就是一種情商。

03

心理學中,將一個人的認知劃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一元思維模式。

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聽不見其他不同的觀點。

覺得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總想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結果不僅鬧得別人不舒服,還顯得自己很狹隘。

認知的第二種模式,叫二元思維模式。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能同時相容不同的觀點,我也許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意見。

既能夠和喜歡的人相處,也能夠和不喜歡的人互相尊重。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在一次開學典禮上,給新生們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他大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室友——艾倫。

艾倫學習的時候,經常把音響開到最大,而他卻喜歡安靜的學習環境;

艾倫喜歡所有的紐約運動隊,而他卻對此毫無興致……

雖然兩個人在很多問題上很難達成一致,但他們溝通起來毫無障礙,從來沒有紅過臉。

因為他們一直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相互尊重。

兩個處處不投機的人,成了一生的摯友,一起見證了彼此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如果無法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試著包容與尊重。

正如康德所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這個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一致的三觀。

在這個充滿偏見的時代,能夠包容差異,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民國大師劉半農,提倡“作揖主義”。

所謂作揖主義,就是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觀點,哪怕傻瓜到極致,一律打個哈哈:你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

劉半農說:

“如此東也一個揖,西也一個揖。我仍舊做我的:要辦事,還是辦我的事;要有主張,還仍舊是我的主張。

比用盡了心思腦力,唇焦舌敝地同他們辯駁,不省事得多嗎?”

你不可能靠爭論就能改變一個人,反而還會讓對方對你心生厭惡。

比起和他人爭個你死我活,這種成熟的做法,或許更值得我們效仿。

最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下一次跟人意見不合時,你會選擇爭辯,還是尊重?

你是什麼樣的花,

就吸引什麼樣的蜂和蝶。

你是什麼樣的人,

就會遇到什麼樣的靈魂。

把耗費在無效社交上的時間,

用在提升自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