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立更生,掌握自己的命運,是許多父母的願望。
畢竟,無論父母多麼努力,留下多少金錢和房產,如果孩子不努力,最終也會坐吃山空。
然而,如何使孩子獨立,卻讓許多父母感到困惑。
作家高自發在文章中寫到:人要經歷三次成長。
第一次成長是當你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時。
第二次成長是當你發現有些事情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時。
第三次成長則是明知道有些事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去爭取。
一個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無能到能,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經歷以下三種蛻變。
01
首先,放下自我,學術界和公司。
很多孩子從小被父母溺愛,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主角,社會的中心。
走到哪裡都希望成為眾人的焦點,否則就會不開心甚至發脾氣。
從潛意識裡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即使是孩子們玩的“過家家”遊戲,也都希望自己扮演新郎新娘的角色,而不是炒菜做飯的人或司儀等。
若孩子長期生活在“自我為中心”的家庭環境中,慢慢就會變得目中無人,狂妄自大。這與父母的縱容密切相關。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孩子的一生不能一直在父母身邊度過,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闖蕩,結交朋友。即便是基於利益的朋友,也是必要的。
所有的社交都是雙向互動的,而非圍繞一個人旋轉。
社交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影響他人的唯一方法是討論他們的需求,並告訴他們如何滿足這些需求。”
考慮他人的感受,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滿足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選擇,説明他人實現夢想,給予他人鼓勵......當孩子學會了這些,自然不會缺少人緣。
父母應該減少對孩子的關注,讓孩子在群體中認識到自己不再是“主角”,有時也需要做“配角”。
孩子逐漸長大,學會與人合作,共情,情商自然提高,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找到自己的圈子,成就工作和生活。
02
其次,接納失敗,及時放手。
“我要成功”,這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期望。
但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跌倒、歸零、一敗塗地都是可能的遭遇。
小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勤能補拙。
只要足夠努力,就沒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小挫折只是一場考驗,繼續努力就能挺過去。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很多人一輩子勤勞卻並不富有。
有些事情,即便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仍然以失敗告終。如果不能接受結果,還要繼續努力,那就是災禍的開始。
比如孩子上了大學後開始戀愛。為了心愛的人費盡周折:送花、表白、請吃飯、一起旅遊......但最終還是被對方離開。
如果孩子無法接受“愛而不得”的結果,很容易走極端。採取自殘、威脅、跳河、暴力等方式試圖挽回愛情,這非常可怕。
如果孩子知道得不到就算了,放手就行,那麼他就不會為情所困,也不會走極端。
老子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結果,徒勞無功也是正常的。
從小就讓孩子去做一些註定完不成的事情,早一點體驗失敗的滋味。
特別是在危險、困惑的場景中,迫使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放棄的那一刻雖然淚流滿面,但轉身之後就是重生。
人是有限的,生活有缺陷,永遠不會完美。允許瑕疵的存在,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格局。
03
最後,行善積德,莫問前程。
如果孩子懂得了社交並能融入群體,也願意放棄無法得到的東西,那麼他會感到很自由。但也可能會因此頹廢。
更多的情況是,孩子在困惑中,不確定結果是否如預期的那樣,還需要繼續努力嗎?
在社交場合總是遷就他人,真的有必要嗎?幫了別人一百次,為什麼一次回報都沒有呢?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教導孩子理解“行善積德,莫問前程”。對於人生、社交、工作等方面遇到的挫折,仍需保持積極態度。
“結果不好,但我已嘗試過了;對方沒有愛心,但不影響我展現愛心”,用這樣的心態做人,人自然會充滿陽光。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年輕時家境貧寒,常受人欺負。
一位洗衣的老婦人見韓信可憐,將自己的一碗飯分出一半給他。
韓信說:“將來我會報答你。”
老婦人回答:“算了吧,看你這樣,怎麼報答我?”
多年後,韓信功成名就,帶著千金來回報那位老婦人。這是故事的結局。但更令人敬佩的是,老婦人從未想過要得到回報,因此她一直坦然,始終踐行自己的善行原則。
沒有結果,就不去做了嗎?就像種地一樣,也許秋天顆粒無收,但不能因此放棄春天的播種。
成也好,敗也罷,都無關緊要,我們得到的是一個積極的“過程”。
04
劇作家本·瓊森曾說:“父親的名聲有時無助於兒子,反而會淹沒他:他們彼此站得太近,陰影扼殺了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給孩子獨立闖蕩的勇氣、社交的智慧、接受成功或失敗的態度,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這是父母要儘早做到的。
成長不僅是身體的增長,而是精神的富足和內心的強大。
從今往後,讓孩子走出父母的影子,去風雨中歷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