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出一個孩子缺不缺愛?對比這幾方面就知道了
更新于:2025-03-26 11:26:56

網上刷視頻時,看到這樣感人的一幕

有一個女孩,看起來8、9歲左右的樣子,正在吃力地幫媽媽把賣小吃的餐車從家裡往外拖

由於車上的東西太多,女孩使出了全身的力氣也拿餐車沒招

看了看那個龐然大物,女孩依然沒有放棄,從後面推著不管用,就直接繞到前面用手拉

可正在使勁的時候意外發生了,餐車突然從側面側翻,餐車上的東西也灑落了一地

隨著“哐當”幾聲響,屋內的媽媽也趕緊跑出來查看情況

再看看那滿地狼藉的一幕,媽媽平復了幾秒情緒,然後趕緊抱住嚇壞了的女兒安慰說“沒事,沒事”

女孩也一個勁兒地對媽媽說“對不起”

儘管媽媽很難過,但她也知道孩子是好心幫忙,一邊承受著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損失,還要不露痕跡地安撫著女兒

整個視頻也就是短短的幾十秒,可是卻充分地體現了一段家庭教育里需要的情緒價值

就像評論區一個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說:

“這就是有愛的家庭,如果這件事換做是我的媽媽,那第一反應就是挖苦、批評,甚至還滿院追著喊著讓我賠她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從小缺愛、和從小不缺愛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就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

那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缺不缺愛呢?很簡單,回家對比以下幾方面就知道了:

01

自信方面

總覺得不配得到愛

一個在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身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卑、懦弱、沒有力量感

有一個朋友,幼年喪母,父親又常年在外打工

因為沒人願意攬下她這個包袱,基本上就像踢皮球一樣,誰家有時間就去誰家住著

剛開始爺爺奶奶家,後來爺爺奶奶老了,照顧不動了,就在大伯、叔叔、還有小姨家來回切換

可這些家裡都有原來的“小主人”,他們也不太喜歡朋友這個外來者

有些是故意闖禍讓朋友背黑鍋

有些是直接嫌棄排斥她的到來

還有些直接說:“你為什麼總是在我家裡”

這讓本來就寄人籬下的朋友更加惶恐不安,她能做的也是盡量多做事、少說話

也正是如此生活環境下,以至於她的性格格外敏感、自卑,做什麼事情都要看人臉色

如果是開心微笑的,那心裡面就會好受一些,但凡有一點不開心,那內心就自責不已

儘管有些事和她無關,她也習慣性往自己身上攬,似乎誰都能得到愛,唯有她不配得到

看到她擁有如此痛苦的認知,我時常開解,也給予她不同形式的關愛,但我發現不論如何努力,童年形成的內心陰影是需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彌補、修復

02

獨立方面

從不喜歡麻煩別人

如果一直被愛,誰不想做一個被捧在手心裡的小公主呢

若不是沒有被舉脫的底氣,誰又會獨立到世界只剩下自己呢

前幾天去市場買菜,遇到一個小姑娘買西瓜,小小身板一次性買了4個大西瓜,還沒走幾步就看到雙手被勒的通紅

看到那一幕,我連忙上前幫她拎一、兩個西瓜,可女孩實在是太客氣了,一個勁地說:“不用,不用”,我那已經拎上手的西瓜也被奪了回去

說實話,那個時候還蠻尷尬的

可看到她倔強地走十幾步、再放下歇歇手,我又於心不忍,直接叫了一輛摩托車

摩托車司機收了錢,在原地等著女孩,女孩依然倔強地不肯上車

最後,司機實在是無語極了,對著女孩就開始抱怨說:

“你這姑娘怎麼如此倔強,有人給你付車費多好的事呀,你還不樂意,反正我錢已經收了,你愛走不走”

女孩還想說什麼,又看了看手裡的西瓜,才決定坐車回家,但她臨走時還特意給我留下一個西瓜作為感謝

我告訴她“不要那麼客氣”,女孩卻告訴說:“我不想欠人情,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看著小姑娘留下的背影,我即欣賞又心疼

欣賞她的獨立,但也心疼她獨立下的孤獨與無助

雖說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願意別人麻煩自己,是一種獨立自強的個性,但同在一片天空下如果一個人如此偏執地獨立著,那該有多累、又該是多麼孤獨呀

03

情感方面

不信自己也不信別人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言論:

“永遠不要跟原生家庭不好的人談感情,根本就捂不熱,到頭來還把自己搞得傷痕纍纍”

講真的,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之所以難相處,並不是他們這個人有問題,而是童年的陰影傷害讓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以至於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

堂弟新談的一個女朋友,就是一個原生家庭不太好的姑娘

從有記憶開始,她的父母就一直爭爭吵吵,甚至還經常連著她一起罵

父親罵她:“你是什麼東西,整天拉個臭臉給誰看”

母親罵她:“滾一邊去,看到你這個拖油瓶就煩”

後來,在被罵環境下長大的她,內心自卑惶恐,經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糾結不安

堂弟呢,知道她從小缺愛、沒有安全感,平時也特別照顧她的情緒,只要是女孩說過的話都放在心尖上惦記著

可最近一段時間,堂弟卻委屈巴巴地告訴我,他再也愛不動了

原因是女孩想喝奶茶,堂弟就點了一杯她平時愛喝的紅豆口味

可沒想到,就是因為堂弟沒有多問一嘴“想喝什麼”,女孩就敏感多疑了起來

她嚷嚷著說:

“你現在一點耐心都沒有了,點奶茶為什麼不問我想喝什麼,你是不是移情別戀了,你是不是煩我了,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隨著指控聲音越來越大,我似乎明白了堂弟的無奈,也心疼女孩缺乏安全感下的惶恐和焦慮

其實,這也是情感方面的匱乏

當一個人小時候沒有得到充足的愛時,長大后就很容易變得敏感多疑,不會愛自己、也不懂得如何愛別人,還常常因為一件小事而陷入精神內耗、鬱鬱寡歡

所以,和缺愛者相處更要多一些耐心、和包容,捂不熱背後也是曾經的陰霾與傷害過濃

如果我們遇到了這類缺愛者,也一定要明確告訴他們:曾經的不幸記憶雖然沒辦法改變,但今後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愛人也愛己的心去看待生活,相信所見皆是美好

如此,才能直入缺愛者內心,讓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安全感

04

社交方面

習慣性地討好別人

談起缺愛這個話題時,有個博主一針見血地總結說:“缺愛的人永遠在愛別人”

還碰見過這樣一個網友,她稱自己活得很累很累,都已經四十多歲了,還總是一昧地討好別人,總會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遭到他人的反感和嫌棄

深度了解才發現,原來網友從小是生活在情緒化的家庭中,特別是她的母親經常因為一件小事就非打即罵

小時候不小心摔壞了一隻碗,被母親痛駡“敗家子”,並且還一連念叨了好幾年

小時候沒經住誘惑偷拿媽媽5塊錢,至今還被扣上“小偷”的帽子,逢人還把這件事拿出來打擊說事

後來,為了讓媽媽少一些惡言惡語,她能做的就是服從、和妥協

聽媽媽的話、討好別人,無形當中也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網友的經歷,很快讓我想到另一個朋友,他的童年經歷和網友如出一轍

小時候,只要父母一吵架媽媽就連著情緒對他發洩出來

而從小經受語言暴力影響,也導致他極其自卑,為了得到認可更是無底線地討好、滿足別人

大學畢業后第一次找工作被拒,他為了得到實習機會,直接卑微地請求說:“我可以不要工資,您就讓我試試吧”

老闆看到了他的真誠與執著,最終決定給他一個機會

可討好型人格的朋友,初入職場就被同事們各種指揮,一會兒被喊去端茶倒水,一會兒又扔一堆資料等著複印

從小不懂得拒絕,長大後嘴裏也說不出拒絕的話

特別是一整天的忙碌下來,他還要不停地陪笑著說“好的,好的”

看到朋友工作的那麼累,我勸他:

“你想在公司樹立好的人際形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發光發彩的地方,也無法做到人人都滿意,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能問心無愧,這便是你費盡心思要擠進公司的理由,如果你每天只滿足於端茶倒水、如何討好別人,那老闆最後會不會反問你:為什麼當初不選擇服務行業呢”

職場環境如此,我們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允許孩子先成為自己,他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05

內心方面

特別容易共情弱者

被這樣一句話破防了:“缺愛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渴望愛,可到頭來總是又那麼輕易被辜負了”

事實上,孩子缺不缺愛看看原生家庭就知道了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感受過愛,那麼長大之後又怎麼會知道什麼是愛呢

小時候父母沒有給的東西,長大后即便是擁有也會患得患失,對你好時恨不得把心掏出來送給對方,稍微有一絲轉變又被自己內耗掉

總是在思考“我為什麼不受人喜歡”,也總是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共情感

比如,每次看到流浪貓、流浪狗,或者擁有共同成長經歷的人,內心總是會不自覺泛起強烈的同情心,也想要通過一己之力讓對方好受一些,哪怕自己多吃一些虧也無妨

早年前讀大學時,我和一位室友外出回校途中,遇到一個穿著校服的初中生,是一個小女孩,她正在舉著牌子在路邊尋求説明

牌子上大概写的意思就是不小心把钱包、和公交卡都丟了,現在回不了家,跪求好心人幫幫忙能施捨一些路費回家

多麼可憐的橋段呀,可周圍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漠視不理

我和室友見狀,趕緊把兜里的公交卡、和僅有零花錢都遞給她,當時同情心泛濫起來,還直接掉著淚珠囑咐說:“快拿著,趕緊回家吧”

瞧著那會兒,我和室友還驕傲地以為“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結果呢,沒走多遠,就有個老奶奶提醒說:

“姑娘,你們被騙了”

“那哪是什麼學生呀,根本就是故意穿著校服騙人的”

“下次還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手段,接著騙人呢”

果然,又過了幾天,我跟室友再次經過那個天橋,看到那個女孩又換了一身乞丐服,背上還背著一個奶娃娃,牌子上寫的是“和妹妹已經三天沒吃飯了”

即便知道這是騙人的,可室友和我還是見不得那種場面,當時我們還異口同聲地說:“沒辦法,心裏難受”

問及原因才得知,原來室友跟我一樣,都是在單親家庭、從小又是留守環境成長的孩子

從小渴望愛,所以長大后也見不得別人不被愛

記得羅翔老師演講時曾說過,那些從小缺愛、原生家庭又不好的人,即便是慢半拍都已經很優秀了

原因呢,居然是別人在成長努力的時候,缺愛的人卻深陷原生家庭內耗,別人家庭事業蒸蒸日上時,缺愛的人還在用一生去治癒自己

所以,愛孩子,讓孩子帶著自信成長,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愛自己,也是孩子對自己的救贖~

那麼,關於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缺不缺愛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