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徐曉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南師大應用心理學學士、中級社工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溫州市社區心理援助志願者協會副會長、溫州十佳心理諮詢師
家長吐槽,今年讀高一的兒子,買名牌球鞋毫不手軟,一雙都要好幾千,陸陸續續買了好幾十雙。看上喜歡的鞋子就非要不可 ,不給買就鬧,有時沒辦法也只好給買。事後溝通,看似孩子也聽進去了“父母賺錢不容易”,不過總是還有下一次,真不知道怎麼辦了。
心理諮詢師徐曉青回復: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孩子花錢沒有節制,沒有感恩之心,不聽話……這實際就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
孩子缺少有效陪伴、缺少自我控制,表現為對鞋子、手辦等外物的抓取,花錢沒有節制,可以說是一種對愛的索取和填補。同時,親子溝通方式可能存在問題,家長想要孩子聽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做決定,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普遍矛盾。如何解決 ,我們一一說來。
一、有效陪伴。家長對青少年需要做的是少說、少建議、少批評、盡量不說教;多聽、多感受、多探討……,減少青春期少年的孤獨感和恐懼感。社會熱門話題、熱門事件、孩子們的主流觀、他們的興趣愛好等等,都可以成為陪伴的談資;還可以一起旅遊等方式陪伴。此外,可以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想法,獲得更多掌控感。
二、定期給零花錢。孩子所謂花錢沒有節制、沒有感恩之心,是他們對錢的多少沒有感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家長為孩子付出很多沒被看見,孩子覺得這是自己“努力”(“鬧”,孩子認為自己“爭取”)的結果,所以花錢理所應當。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階段,制定合適金額的零錢計劃,每月發放,讓孩子可以有自行支配金錢的機會。家庭提供日常衣食住行,額外的興趣愛好、零食、社交,超出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讓他們從自己的零花錢里支出。金錢支出,家長有建議權,但是沒有決定權,如有墊付和預支,需要及時從下個月的零花錢里扣回來。讓孩子有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社交、興趣愛好的機會,培養花自己錢的能力,讓他有機會去規劃如何使用自己的財富,甚至有機會去賺取金錢;增加青春期孩子對於自己生活、學習和生命的掌控感。
三、改善溝通。隨著孩子的長大,為自己爭取話語權是必然的,那麼家長學會適度放權就變得十分必要。家長試著閉嘴和少說、學會傾聽和共情、懂得適當的時候示弱和欣賞,以相對平等的方式去和青少年對話,會讓溝通更加有效和流暢。如果發現自己解決不了,一定要學會求助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