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閩北日報
兒童康復治療區內,護師正在帶著患兒做感統訓練。
醫生通過體檢評估孩子的發育狀況
護師通過一對一訓練鍛煉患兒的語言、認知能力。
兒童發育遲緩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運動、感知覺、語言、認知及行為等方面,與同齡人相比存在顯著的落後。比如,當其他同齡的孩子已經展現出良好的肢體協調性時,發育遲緩的孩子可能還在蹣跚學步,難以完成較為複雜的動作;在語言發展方面,存在說話含糊不清,交流困難等問題。
從短期來看,發育遲緩可能導致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長遠而言,未來的學業、社交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如何以科學的手段説明具有發育遲緩問題的兒童,讓他們“追上”同齡人的成長速度?在日常育兒過程中,可以通過哪些細節發現與發育遲緩有關的蛛絲馬跡?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來到南平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進行採訪。
受多重因素影響
在南平市婦幼保健院的兒童體檢室里,醫生正在為一名1周歲的幼兒檢查身體,通過追蹤物體、抓握反應、大動作發展等專案,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發育遲緩的情況。
南平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嚴紅告訴記者,造成兒童發育遲緩的原因有很多,遺傳因素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如果家族中存在某些遺傳性疾病,如染色體異常、單基因遺傳病等,就可能遺傳給孩子,影響其正常發育。”嚴紅介紹,如唐氏綜合征患兒,會出現明顯的智力發育遲緩以及生長髮育障礙,他們在認知、語言和運動能力的發展上,往往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孕期母體的健康情況也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如果孕婦在孕期吸煙、酗酒,有害物質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干擾胎兒正常的細胞分裂和組織器官發育。此外,若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也可能造成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受損,進而導致孩子出生後出現發育遲緩。孕婦若在孕期內患有嚴重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時,會致使胎兒長期處於高血糖環境,使得胎兒過度生長,發育為巨大兒,生產時還可能引起胎兒窒息,損傷腦神經。
嬰兒出生後需要營養支援,依靠源源不斷的“燃料”供給促進大腦發育。若因各種原因無法進行母乳餵養,又沒有選擇合適的代乳品,嬰兒就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鋅缺乏等問題,長期營養不良不僅會使身高、體重增長緩慢,還會阻礙大腦發育,導致孩子反應遲緩,認知發展也相對滯後。
“成長環境中缺乏外界刺激也會限制孩子的發展。這種情況最常在老人帶孩子的案例中發現,患兒存在知覺、語言和認知能力發育落後的問題。”嚴紅在診療工作中發現,不少孩子超月齡了還不會開口說話,其原因並非先天因素,而是部分長輩帶孩子時只關注溫飽,缺乏進行肢體、語言互動的意識,導致孩子各方面能力難以得到充分鍛煉,最終體現為語言表達能力欠佳。
嚴紅表示,兒童發育遲緩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只有深入地了解這些因素,才能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從孕前準備、孕期保健,到嬰兒出生後的精心養育和照護,從各環節入手,對兒童發育遲緩採取科學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捕捉生活中的異常信號
遲遲不會開口說話是“大智若愚”,孩子不聽家長指令是“特立獨行”,孩子打針不哭鬧是“情緒穩定”……一些家長對兒童發育遲緩認知不足,往往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耽誤治療。實際上,這些“異常”可能在暗示孩子存在發育遲緩的情況。
例如,一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可能在3至4月齡時不會發出任何聲音,到18月齡時還無法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30月齡時還不會說兩到三個字的短語;認知發育遲緩的孩子往往學習和認知能力較差,存在理解和解決問題困難,有不認人、表情呆滯、無法模仿動作、交流時無眼神接觸等表現;社交能力和情感發育遲緩的孩子在與人相處上存在困難,他們可能不懂得互動、分享,對他人情緒和行為的反應不恰當,對同齡孩子的遊戲不感興趣,或是情緒波動大難以融入集體活動。
對家長來說,儘早發現發育遲緩,是説明孩子及時開啟康復之路的關鍵一步。這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學會識別發育遲緩的信號。
與同齡孩子做對比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關注孩子各個年齡段的發育情況,如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等大運動以及抓握物品等精細動作,是否明顯落後於同齡人。比如,孩子出生3個月後還不能抬頭,9個月時不能獨坐,這些都可能是運動發育遲緩的信號,需要引起注意。家長還要留意孩子的細微變化,如面容體態、餵養情況、睡眠模式、情緒反應等。
定期帶孩子進行兒童保健檢查,也是早期發現兒童發育遲緩的重要途徑。醫生會根據孩子的身高、體重、頭圍等指標評估孩子的發育水準,並給出相應的建議。“根據《兒童保健門診就診指南》,1周歲以內的嬰幼兒需要每2、3個月體檢一次;1至3周歲的兒童每半年體檢一次;4至6周歲需每年體檢一次。”嚴紅介紹,體檢包括常規的體格發育檢查、生長髮育監測和神經發育的篩查等,可以儘早發現孩子的行為問題、營養問題和智力問題。
除前述提到的言語、認知、社交外,兒童發育遲緩還包括體格發育落後、運動發育遲緩、智力發育落後等多種方向,需要家長用心觀察,拋棄“遲早能趕上”的僥倖心理。一旦發現早期異常信號,應及時就醫並進行干預和治療。“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發育速度可能因人而異。”嚴紅提醒家長朋友,在識別發育遲緩時,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應聽從醫生的科學建議,避免過度焦慮或忽視孩子的真實情況。
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舟舟,你跑慢一點,跟老師回音樂室吧。”在兒童康復治療區,副主任護師張桂娣正神色焦急地追著一個小小的身影大喊。那小小的身影正是舟舟,只見他像只受驚的小鹿,腳步踉蹌卻執拗地往前沖。張桂娣費了好大的勁,才將他抱入懷裡。舟舟不願意回教室,卻不開口表達,只是身子拚命地掙扎扭動,兩隻小手胡亂揮舞著,打在張桂娣的肩上。不一會兒,張桂娣的額頭就冒出了細密的汗珠,但她的眼裡只有滿滿的耐心與溫柔。
經過瞭解,記者得知,舟舟是一名棄嬰,還患有輕度的孤獨症。儘管已經4歲了,可他的個頭看起來卻和2歲孩子差不多,是典型的發育遲緩兒。在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與帶領下,舟舟隔三差五就要來到南平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康復訓練。
為了説明舟舟,醫生們經過仔細評估,為他制定了一系列科學且全面的訓練課程,包括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感統訓練等。“舟舟剛來時,情緒極不穩定,經常哭鬧不止,對康復訓練充滿了抵觸。”回憶起初次接觸時的情況,張桂娣不禁微微皺眉。但令人欣慰的是,經過這段時間堅持不懈的康復訓練,舟舟有了明顯的進步。現在的他專注力更強了,也能慢慢地理解護師言語中的意思。這些點滴的進步,為他未來能夠順利進入課堂,和正常孩子一起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孩子幼年階段,通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教育活動,能夠刺激孩子的各項感官與神經系統發育。經過早期干預,許多發育遲緩的孩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趕上正常的發展水準。“不過,所有康復訓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張桂娣語重心長地告訴記者,每個孩子發育遲緩的程度不同,訓練方法和時長也不大一樣。這不僅需要醫生、護師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更需要他們不厭其煩地為孩子進行指導。
近年來,為了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南平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拓展了多項兒童康復服務專案,不僅能夠為患有孤獨症、智力低下、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進行康復治療,還能對存在學習困難,或是患有多動症的兒童進行干預。
今年1月,南平市婦幼保健院被確立為南平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服務協定管理機構。這意味著,在該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未成年孤獨症患者,每月可領取1800元的康復補助費用;被診斷為孤獨症、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等兒童康復特殊病種的兒童,每年可享受7500元的特殊病種醫保報銷待遇,有效減輕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
為了讓治療更加精準、高效,科室還購置了經顱磁刺激儀、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情緒行為干預儀以及感統訓練器材等先進的康復診療設備,為特殊兒童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個人化的康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