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好習慣救了自己和寶寶,醫生:孕晚期數胎動很重要
更新于:2025-03-26 12:46:25

丁慧青(右)在手術中。資料圖片

“丁醫生,太感謝了!要不是你和同事及時做剖宮產手術,寶寶就保不住了。”近日,女嬰珠珠(化名)一家再三向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主任丁慧青表示感謝。

丁慧青卻說,功勞要歸珠珠媽媽,她數胎動的好習慣救了自己和寶寶。丁慧青提醒:數胎動是最經濟、最方便、最有效地保證母嬰平安的方法之一。準媽媽們一定要學會正確數胎動,養成數胎動的習慣。

“再晚一會兒,後果不堪設想!”

女士有孕期糖尿病,在醫生的保駕護航下,血糖控制較好,孕期都挺順利。她和醫生商量,到待產期如果寶寶還沒有“發動”的話,那就在孕40周當天來住院待產。

可是,就在計劃入院的前一天下午,朱女士和往常一樣在午後13時數胎動,發現只有兩次胎動,明顯比平時減少。她猜測寶寶可能睡著了,於是14時又數了一次,這次沒有“捕捉”到胎動。她和家人帶上待產包就往丁慧青的診室趕。

丁慧青馬上安排她做了胎心監護,胎監圖形像一條直線,有時還有減速。丁慧青推測,很可能是產科急腹症——胎盤早剝。

正常的胎盤在懷孕期間不會剝離,等胎兒娩出後才會剝離。胎盤如同樹根植入大地吸取營養,吸附於母體子宮體壁上,既讓母體與胎兒進行氧氣、二氧化碳交換,也是胎兒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泄的管道。胎盤早剝是指胎兒娩出前,胎盤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的現象。胎盤一旦剝離,意味著胎兒氧氣和能量物質的供應終止。

丁慧青當即決定,立即啟動急危重孕產婦應急預案,進行緊急剖宮產。她和護士長一起推送產婦往手術室趕,很快就到了手術室,麻醉師和護士也做好了準備。2分鐘后麻醉成功,手術開始,醫生只用了2分鐘就切開子宮,把孩子取了出來。小女嬰剛取出的時候有輕度窒息,面色發紫,簡單處理以後孩子的哭聲很快就響亮了起來。母女平安,醫生和一家人的心都落地了。

丁慧青介紹:“術中發現,胎盤剝離面已達50%以上,再晚一會兒,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不能迅速娩出胎兒,輕則胎兒窘迫甚至胎死宮內;重則胎盤剝離面出血導致母體子宮卒中,凝血功能障礙,腎功能不全等。如果胎盤完全剝離,5分鐘內胎兒不取出,就會死亡。”

寶寶求救了,一定要重視

丁慧青表示,胎動是寶寶給媽媽的信號,孕媽媽一定要關注寶寶的胎動情況。

採訪當天,孕36周3天的准媽媽王女士被收治入院,原因是胎動減少。丁慧青安排她做了胎心監護和B超檢查。結果顯示,胎心反應不理想,羊水指數為69(正常應在80以上)。羊水減少是胎動減少的主要原因。

在丁慧青的建議下,王女士立即入院,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接受密切監護。如果情況順利,則到37周孩子足月後提前催生;如果胎動表現進一步異常或羊水指數跌至50以下,則隨時視情況安排分娩,確保母嬰安全。

記者瞭解到,常見的導致胎動異常尤其是胎動明顯減少的因素有:胎盤早剝、羊水減少、重度臍帶繞頸、血栓等。

丁慧青表示,如果媽媽在孕晚期能夠及時感知胎動異常,識別寶寶發出的求救信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劇發生。胎動異常雖然不代表寶寶就一定缺氧,大部分情況下,寶寶還是正常的。但是,胎動異常可以作為信號,提醒媽媽到醫院就診,明確原因。

每天固定3個時段數胎動

胎動是胎兒在子宮腔內的一個正常的活動,當胎兒在子宮腔內伸伸手、踢踢腿衝擊子宮壁的時候,孕媽們常常感受到肚皮抽動了一下,或者肚子鼓起一個“包”。孕早期的胎動,孕媽感受不明顯,大部分孕媽媽一般在孕16周—22周之間感受到胎動。

數胎動是進行胎兒宮內監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胎動的次數、快慢、強弱,是判斷胎兒在宮內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標。

丁慧青提醒,從孕28周開始,孕媽們要每天監測胎動。正常情況下,胎動一個小時不少於3次—5次。如果胎兒連續動,1分鐘內動好幾次,5分鐘以內的胎動只算一次胎動。

她建議,最好每天固定在3個時間段數胎動,比如8時—9時,13時—14時,19時—20時。3次胎動的總和應不少於10次。如果13時—14時胎動次數少,可以在14時—15時再數下胎動次數,如果次數恢復正常,則不用過於緊張。

在妊娠滿28周到分娩前,只要胎動有規律、有節奏,屬於正常胎動的範圍,說明胎兒在宮內是安全的。

丁慧青再三提醒,如果孕媽們感受到胎動明顯減少或有其他明顯異常,要及時和產科醫生聯繫,儘快就診,接受進一步檢查,瞭解胎兒在宮內的狀況。一旦確診為急性胎兒宮內窘迫,要及時終止妊娠,保障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