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調查丨AI短劇來了,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更新于:2025-04-13 10:08:37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海振 記者 孫傑 北京報導

今年2月19日,國內首部純AIGC製作的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正式上線。數據顯示,該劇上線僅一周,全網播放量就已突破3000萬,迅速成為AI短劇市場的一匹“黑馬”。截至目前,該劇僅在抖音的播放量就已超5603萬。

隨著AI技術的發展,2024年以來,已有《白狐》《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等多部AI短劇上線。不過,像《興安嶺詭事》這樣直接進行商業化運作,面向短視頻平臺用戶收費的AIGC短劇,在國內尚屬首例。

《興安嶺詭事》 場景圖

值得一提的是,和《白狐》等AI短劇相比,《興安嶺詭事》在人物表情、光影造型、聲音和口型的匹配、物理運動等方面的處理和呈現已有顯著進步,許多網友最初壓根沒意識到這是一部由AI生成的短劇。這不禁讓網友感歎,未來AI短劇很有可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整個影視行業或許也將迎來新的變局。

AI短劇並非“一鍵生成”

奇幻探險劇《興安嶺詭事》以上世紀60年代的工業建設浪潮為背景,虛構了獵人彪子帶隊深入大興安嶺森林尋找鈾礦的驚險故事。全劇11集,單集時長約兩三分鐘,敘事緊湊,情節驚險刺激。

丁寬接受海報新聞記者專訪

見到導演丁寬時,該片上線即將滿月,他仍未從前期加班加點趕片子的疲憊狀態中緩過勁兒來。和大家想像的“一鍵生成”不一樣,所謂AI短劇,並非AI軟體包攬所有製作工作。他介紹,《興安嶺詭事》的鏡頭均由即夢、可靈、Runway等視頻大模型軟體生成,再由他“主刀”剪輯,組合成一集集故事片。這部短劇的創作團隊總共5個人,即使有了AI的“鼎力相助”,也耗費3個月才打造完成。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有團隊藉助AI工具,僅用15天就製作完成了100集短劇,單集成本僅5000元。丁寬對此不置可否,在他看來,AI目前還無法勝任短劇製作的所有工作。

“一部影片的靈魂,前期是靠編劇、導演,後期是靠剪輯,這兩個是最核心的工作。”丁寬告訴海報新聞記者,這兩部分工作,自己堅持百分之百由人來完成。他認為,AI也能創意,但其創意只能模仿、借鑒已有的案例,無法替代人在情感、情懷驅動下產生的靈感和創意,而這一點,或許正是人類與AI協同合作中最重要的“護城河”。

《興安嶺詭事》場景圖

基於此,丁寬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摳細節上。在《興安嶺詭事》第一集中,有領導給彪子佈置任務、林場場長問彪子為啥要去關東軍要塞這兩個情節,光這兩場戲就花費了兩周時間去打磨。“其他戲大都發生在林海雪原的場景,只有第一集的這兩場文戲,能讓觀眾明顯感受到這部戲的年代背景。”丁寬說,他反覆細摳這兩場戲,就是希望給觀眾呈現更熟悉、更明確的時空語境。

事實證明,能跟觀眾產生共鳴的短劇更容易成功。作為國內首部完全按照市場商業模式來運行的AI短劇,《興安嶺詭事》一掃之前《白狐》《西西裡的美麗傳說》等AI短劇“叫好不叫座”的頹勢,以其獨特的敘事和精良的畫面,播放量急速上升,成為AI短劇市場的“黑馬”。按照9.9元付費觀看的模式,該劇上線第一周,全網播放量便突破3000萬,在抖音的原生收益超過30萬元。

成本只有實拍劇的兩成左右

或許是為了搶佔AI短劇市場這片藍海,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幾乎就在《興安嶺詭事》上線同期,多部打著“首部”噱頭的AI短劇也陸續上線。博納影業、央視頻團隊、周星馳團隊紛紛下場,IT大佬周鴻禕甚至還親自參演了短劇《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

《興安嶺詭事》場景圖

與一年前技術短板明顯、備受觀眾吐槽的AI短劇相比,觀眾們驚喜地發現,如今的AI短劇不僅“能看”,甚至還挺“好看”。以《興安嶺詭事》為例,該劇已基本解決了人物細節扭曲、動作不連貫等早期AI生成視頻的硬傷,還增加了很多吸引眼球的賣點。既融合了東北五仙、黑熊瞎子、喪屍等人們熱衷的奇幻、玄幻元素,還加入了人們熟悉的地域IP、民俗題材。

既然市場認可,接下來的關注點呼之欲出:AI短劇真的掙錢嗎?

對此,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卞芸璐表示,目前市場上湧現的AI短劇,主要靠平臺和大型影視企業扶持,比如陳坤導演與抖音合作的《山海奇境之批波斬棘》《無名特攻隊》,博納影業和抖音聯合出品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以及快手星芒短劇與可靈AI聯合出品的AI單元劇集《新世界載入中》。這些作品基本靠平臺方“兜底”成本,還不完全具備“自我造血”的盈利能力。

她還強調,《興安嶺詭事》是目前第一部純粹的付費AI短劇,如果它的商業模式被證明可行,將對AI短劇的未來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不過,《興安嶺詭事》總製片王莉向海報新聞記者坦言,這部劇的製作成本肯定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低。“製作成本並不比目前的豎屏短劇低。這部劇對標的是玄幻、科幻類的網路大電影,參照他們的製作成本,我們的成本當然會低很多,應該只有他們的兩成左右。”

《興安嶺詭事》 場景圖

在丁寬看來,現階段,用AI製作短劇的最核心價值就是降本增效。“它把傳統影視拍攝製作過程中,最煩瑣、最昂貴、最燒錢以及最危險的工作給取代了。”在《興安嶺詭事》的劇情設定中,絕大部分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如果帶劇組去當地實拍,不僅造價高昂,還得面臨零下40℃的工作環境,危險係數較高。再以周鴻禕參演的短劇《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為例,劇中人物從大樓樓頂縱身一躍、汽車疾馳漂移等刺激畫面均由AI技術生成,該劇製作方西安達林科技的創始人楊林達曾表示,該劇藉助AI技術,至少節省了8萬元成本。

AI創作會是短劇行業下一個風口么?

以《興安嶺詭事》為代表的AI短劇的成功並非偶然現象。當前,國內影視行業對於新興事物的接受度不斷提高。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年輕創作者開始運用前沿科技進行內容創作。這無疑為中國原創影視劇開闢了一條全新道路,也為廣大觀眾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儘管首部“全AI化生產流程”的短劇《白狐》難言成功,但其操盤者藺志強依然看好AI短劇的發展前景。他認為,短劇品類天然與AIGC技術契合,未來幾年用AIGC做短劇會成為主流。

對於藺志強的觀點,卞芸璐頗為認同。她說,目前,各大平臺都在加大AI影視短劇的投入,技術反覆運算也相當快。未來一兩年,AI短劇的題材會越來越豐富,國產AI長片也很有可能問世。

卞芸璐還分析說,隨著AI生成內容數量呈指數級上漲,AI短劇在分發平台和管道上的完善,以及盈利模式(包括付費、版權、廣告等)的定型,AI影視的商業閉環也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形成。

儘管業界看好AI短劇的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AI能完全取代真人創作。在丁寬看來,真人影視最大的魅力,就是演員表演出的那種細膩的、直擊人心的感覺。“一邊笑一邊眼中含淚的表情,可能是AI永遠無法理解的。”在丁寬看來,AI影視可以成為繼動畫、真人影視之後的一種新的美學範式。三者之間無需互相取代,而是很可能形成“三輛馬車並駕齊驅”的狀態。

比如,AI可以賦能真人影視,擴充真人短劇的題材。丁寬說,目前,豎屏短劇受制於製作成本,仍以劇情片為主,鮮少呈現“燒錢”的特效和大場面,而這些短板正是AI所擅長的。仍以《紅衣大叔用AI帶我穿越》的汽車漂移鏡頭為例,只需“投喂”給AI幾張照片,就能生成視覺驚豔、刺激的視頻片段,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等成本。

微短劇數據研究機構DataEye研究院調查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丁寬覺得,未來,AI短劇將與真人短劇協作,共用這塊“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