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陳德容的討人嫌,是從節目內,溢到節目外的。
在節目里,她就是一個不討喜的存在。
組隊時。
她沒有任何人選,被動輪空。
這可不是被排擠,而是她自作自受。
跳舞?敷衍至極。
排練?處處擺譜。
她沒有舞蹈基礎,動作一直學不會。
進度被她一個拖了下來。
王蓉提議,讓老師先教完,她們錄成視頻,回去之後再慢慢學、慢慢改。
但陳德容忽然發飈。
說別人不能諒解她,並說要讓王蓉來當隊長。
之後各種擺臭臉。
王蓉千方百計哄她,她不領情。
黃英擁抱她,她甩臉不理。
過幾天訓練,她站位不對,王蓉提醒她。
她翻了個白眼。
排練時,王蓉黃英都在練。
她坐在那裡,事不關己的,跟沒事人一樣。
學舞時,一動不動。
備采時,陳德容還在責怪王蓉。
說她“太自我了”,自己“火大了”。
甚至說認真的王蓉,“像一個機器”。
最後得出一結論:這個團隊沒有愛。
沒有愛?
是沒有所有人“縱容”你吧?
在她的作生作死下,她們的一公舞臺,表現如何呢?
她劃水劃到攝影師無法切近景……
放大一下,咱來看看細節。有沒有大開眼界?👇🏻
難怪鄧萃雯會露出一言難盡的表情。
舞跳得爛,唱歌更爛。理所當然,她們組成績墊底。
然後......王蓉被淘汰了!
網友都怒了。
輿論山呼海嘯,陳德蓉發文回應。
結果幾萬個網友,都在罵她“人菜脾氣大,公主病巨嬰”。
台灣藝人嘻小瓜在ins指名道姓地罵:“不會跳舞還不練習,倚老賣老......”
可見,她在圈內也不受歡迎。
這一點,我們從節目的打電話環節,也可見一斑。
其他人都有圈內好友助力。
只有她,打給了自己的角色——“白吟霜”。
是沒朋友,還是太自戀?眾說紛紜。
當下觀眾追捧“真實、堅韌、有力量”的女性形象,她仍沉溺於“柔弱不能自理”的舊敘事。
有人認為,她在反覆炒作瓊瑤劇情懷。
有人毒評,她“活在水晶棺裡,不願醒來”。
陳德蓉可能也沒意識到,觀眾對她,已經失去最後的寬容了。
02
而這一切,真不怪任何人。
她的傲慢與低智、唯我獨尊與情緒無法自控,是由來已久的。
2015年,她參加綜藝《你好菜鳥》。
自我介紹時,因被晚輩插了一句話,她立即黑臉。
求邱心志幫忙,人家沒答應。又立刻黑臉。
主持人問她怎麼看,她說:“我怎麼看啊?就欠揍啊......”
前兩年,她參加《我就是演員》,也是一波癲級操作。
她飾演孝莊。
彩排時,她覺得自己有資歷,拒絕和搭檔對戲。
最終她將孝莊,演成了另一個女版馬景濤。全程咆哮,莫名其妙。
面對質疑,她根本不聽,全部回懟。
直到郝蕾搬出史實論證,才沒再犟下去。
後來分組,陳德容想參演王自健組的《海邊的曼徹斯特》。
王自健拒絕。
之後,陳德容竟直接退賽。
再後來,陳德容又白著眼,扔出炸裂言論,“死都不演孩子媽,那是奇恥大辱”。
這一波操作,再度令人反感至極。
一個女明星公然說這種話,無異於公然宣揚年齡焦慮。
女性都會老去。
視“演媽媽”為“噩夢”,你是覺得中年女人、中年女藝人,生命都沒有價值了么?
更何況,她也老了。
臉垮皮鬆,再多醫美也挽救不了的頹勢。
所以她在對抗什麼?
女藝任-勞去之後,大多都能赢得更多尊重。
比如葉童。
成為浪姐中的精神領袖。
比如劉曉慶。
其欣欣向榮之態,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圖騰。
為什麼只有程德蓉,越老越討人厭?
因為她只有年齡增長了。
心智卻從未成長。
03
陳德蓉年輕時,是美女。
吃了很多美貌的紅利。
她靠著美貌,拍廣告,做模特,演女主角。
也憑藉一些哭哭啼啼的瓊瑤戲紅了。
名利雙收,春風得意。
這種順遂的人生,逐漸加深她的一個錯誤認知:
美貌就是她的特權。
也是她的通行證,全世界會永遠為其讓路。
之後,她恃靚而嬌,為所欲為。
不爽的時候,隨時掀桌,想翻臉就翻臉。
她覺得,“我”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你如果忤逆了,讓“我”不爽了,那就是你有問題。
年輕一點時,美貌確實能贏得一些縱容。
世界願意寵著美人,將一些資源和愛,捧到她面前,讓她挑選,供美人一笑。
但是這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歲月殘酷,美貌速朽。
很早的時候,她的氣質裡就不再有“嬌弱美人感”,只有“公主病”、“難伺候的長輩”即視感。
加上臉僵,人老,醫美也救不了的沉墮,令人感慨物是人非。
她最大的殺器,早早失去了。
剩下的,就是一身壞脾氣。
據說,昔日捧紅她的製作人,也難再容忍她的“犟嘴”與低配合度。
而她仍在用瓊瑤式“你無情、你殘酷”的邏輯,對抗行業規則,把轉型陣痛曲解成“世界針對美人”的陰謀。
這種認知錯位形成惡性循環:
越逃避現實,越難蛻變。
而外界的惡言惡語,又反過來加重她的逃避。
當觀眾開始用“矯情天花板”形容她時,曾經助力她的美貌特權,已然異化成困住她的鏽跡斑斑的枷鎖。
04
沒有了路人緣,也沒有了貴人緣,她的事業不尴不尬。
所出之名,皆是惡名。
所引發的討論,皆是負面輿論。
同代瓊瑤女郎林心如、趙薇,早已轉型製片人或導演。
她陷入“三無困境”:
無過硬實力(唱跳雙廢、演技固化);無適配角色(拒演中年女性);無轉型意識(沉迷回憶殺)。
在浪姐中,二公分組時無人選擇她,彈幕刷屏“快退賽”,連節目組都開始邊緣化這位“過氣女神”。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認知閉合需求”,恰能解釋她的困境:
越是無法接受青春消逝的人,越會執著於封閉的自我敘事。
可惜娛樂圈不是瓊瑤劇。
沒有導演會為過氣女主角喊卡重拍。
那些“媽媽輩”角色,本可以成為她第二人生的入場券,被她棄之不顧。
她爭著去的綜藝舞臺,卻成了照見她低認知、低情商、無才華、無演技的鏡子。
於是,原本可能歸來的風光,如風而過,從遲暮美人的人生裡迅速消失。
來源/周沖的文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