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漢中日報
鎮巴縣通州實驗學校七(5)班 喻梓妍 指導教師 李龍軍
春山如黛,細雨如織,我站在老宅門前,目睹著爺爺顫顫巍巍地插著柳條,思緒也隨著這一抹新綠,飄向了遙遠的家族歷史。
老宅之外,爺爺拿著幾枝還沾著晶瑩晨露的柳條,小心翼翼地插在門楣之上。門角的銅鈴被微風輕撥,清脆聲響如清泉流淌,驚擾了屋簷下棲息的春燕。它們撲棱著翅膀,發出幾聲婉轉呢喃。乙巳年的清明,空氣中瀰漫著艾草那獨特的苦香,時光彷彿在此刻變得繾綣起來,將前世與今生如同薄紙般疊合在一起,輕輕敲響了記憶的大門。
在這清明的氛圍里,我的思緒不自覺地飄向遠方,像一隻自由的鳥兒,毅然飛向了寒山寺的牆根下。70歲的扎鳶匠李長風正全神貫注地修補著一隻民國時期的蝴蝶紙鳶。竹篾間的桑皮紙上,還能依稀辨認出“德記”的標記。他一邊修補,一邊喃喃說道:“清明放紙鳶可是放晦氣呢,《清嘉錄》裡還記載著‘箏弦響處灰星落’,即便在如今科技盛行的時代,仍有斷了線的紙鶴在空中飛翔。”
老宅的廚房中,同樣瀰漫著清明獨特的氣息。土灶裡,火焰歡快地跳躍著,發出噼啪作響的聲音。剛蒸好的青團散發著陣陣艾草的味道,熱氣騰騰地冒出來,與那股青澀交融在一起,化作繞指的輕柔氣息。那糯香在房間里緩緩遊走,仿佛咬開它,就能嘗到春天的第一縷滋味。
屋簷下,爺爺那佝僂的身影在細雨中顯得有些單薄,他那滿是老繭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祖祖留下的銀針,眼中滿是深情與緬懷,彷彿那銀針承載著家族歲月的全部重量。爺爺抬起頭,眼神中帶著一絲懷念,對我說:“你祖祖是一名老中醫,一生都對銀器情有獨鍾,他用這銀針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啊!”那銀針在細雨的映襯下閃爍著光芒,如同春日里那溫暖人心的暖陽。
“燕子,來進屋添件衣裳,天冷了。”母親的呼喚聲如同輕柔的風,輕輕將我飄遠的思緒拉了回來。我跨過門檻的瞬間,忽然一陣風呼嘯而過,掀起了櫃簾。櫃子上的風鈴發出沉悶的聲響,像是一位老者沉重的歎息。我一轉頭,目光便與櫃中的《全唐詩》撞了個滿懷。隨意翻開一頁,“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這幾個字赫然紙上,我忽然間明白了這“哭”字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我拿起一旁的族譜,看著第一頁“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祖訓,刹那間領會到了其中深刻的含義。
我不禁想起去年,爺爺一臉莊重地對我講:“喻氏家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家族成員分佈極為廣泛。我們的祖先喻猛在蒼梧太守任期時,秉持清白治理政務,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從不牟取私利。他教導我們要關心國家大事,以天下為己任,這便是我們家族的祖訓啊。”
爺爺成長於那個動蕩的年代,家族雖歷經風雨,卻始終堅守著祖訓。祖祖常將銀針的使用技巧耐心傳授給爺爺,那些在油燈下傾談的夜晚,成為爺爺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爺爺一生都以祖訓為準則,他時常幫助鄰里解決困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關心他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家族精神。每年清明,他總會顫顫巍巍地拿著幾枝沾著晶瑩晨露的柳條,插在門楣之上,堅守著家族傳承下來的傳統習俗。
當暮色像一塊黑色的幕布慢慢合攏時,祠堂里的銅鼎升起嫋嫋香煙,如同一條靈動的蛇緩緩升騰。我把今年新采的明前茶輕輕投入沸水中,看著茶葉在杯中緩緩舒展,恰似初春剛剛睜開的柳眼。
在二十四節氣的輪迴裡,清明始終佇立在陰陽的交界之處,用青團的糯香連通過去與未來,用插柳的習俗傳遞著對生命的敬畏。當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與曲阜孔廟的杏壇同時迎來細雨時,或許我們就會懂得:每一個擦拭墓碑的身影,都是文明長河中的擺渡人,都在續寫著人類共同的精神史詩。
教師點評:文章通過對清明節的描寫,展現了家族傳統和文化的傳承,立意深遠,體現了對家族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記憶的珍視。結構清晰,從清明節的氛圍引入,逐步展開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的回憶,最後昇華到對家族精神的傳承。內容豐富,涵蓋了清明節的習俗、家族歷史、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展示了清明節的多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