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白城日報
陶提梁罐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新石器時代,陶提梁罐已初現雛形,造型簡單古樸,製作工藝相對粗糙;商周時期,造型逐漸規整,刻劃紋和繩紋等裝飾元素開始出現;秦漢時期,罐體更加圓潤,提梁設計更為堅固合理,出現彩繪和浮雕等裝飾手法;唐宋時期,造型更加優美流暢,裝飾圖案更加豐富細膩;元明清時期,瓷器盛行,陶提梁罐的發展相對減緩,但在民間和特定地區仍有生產;近現代以來,陶提梁罐更多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和藝術的重要實物。
相比之下,金代陶提梁罐也具有自身特點。金代陶提梁罐罐體飽滿,線條流暢,比例協調;提梁設計多樣,簡潔粗壯和纖細精巧兼具;有刻劃、印花和剔花等工藝,圖案題材豐富;陶質較為粗糙,不如後世瓷器細膩,但質樸、厚重;多以褐色、灰色和土黃色為主,色調較為沉穩;火候控制很好,罐體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色澤。這些獨特工藝,使金代陶提梁罐展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徵。
遙想當年,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金代的勇士們安營紮寨。寒冬夕陽的餘暉灑在營帳上,勾勒出粗獷的輪廓。他們圍坐在一起,拿出裝滿美酒的陶提梁罐開懷暢飲,笑聲響徹雲霄,多麼愜意逍遙!夜幕降臨,熊熊篝火溫暖了每一個人,照亮了他們堅毅的面龐。伴著裝滿美酒、美食和熱水的陶提梁罐,和家人依偎在一起品嘗美食,圍坐取暖,縱情歡呼,暖流在喉間流淌,風在呼嘯,草在搖曳,他們的歡樂與激情,也在這片土地上永恆定格。
陶提梁罐的使用人群和用途,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所不同。普通平民百姓會使用陶提梁罐來儲存和運輸水和糧食等日常生活物品;一些手工藝人和小商販,使用陶提梁罐來存放工具或商品;在富貴人家或官宦家庭中,陶提梁罐因其獨特的造型和實用性,會出現在廚房和庫房等場所。
除了常見的儲存和運輸用途外,還有禮器用途,陶提梁罐在某些特定的禮儀活動和宗教儀式中,還會被當作具有象徵意義的禮器使用,用於盛放祭祀所需的特殊物品或象徵著某種神聖的意義;會被作為藝術品,展示在富貴人家的廳堂或文人雅士的書房,以彰顯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養;在一些古代墓葬中,會作為陪葬品,陪伴墓主人前往另一個世界,被認為能夠在來世繼續為墓主人服務;在園林和庭院中,會作為一種獨特的裝飾元素,增添古樸的氛圍。
在中國古代不同地域,陶提梁罐的造型也不盡相同。在北方地區,氣候較乾燥,陶提梁罐的造型粗獷、厚實,罐體較大,以適應儲存較多的水或糧食等物品,提梁部分較粗,以承受較大重量。在南方地區,氣候較為濕潤,陶提梁罐的造型更為精緻、細膩,罐體的裝飾更加豐富多樣,體現出南方文化的細膩與柔美,提梁設計更加註重線條的流暢和美觀。在西部地區,陶提梁罐的造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採用獨特的圖案、色彩和造型元素。在東部沿海地區,貿易和文化交流較為頻繁,陶提梁罐的造型可能融合了外來文化的元素,呈現出多元的風格特點。
陶提梁罐與同時期的青銅提梁卣和金屬提梁桶等其他器具相比,它的材質獲取相對容易,成本較低,具有一定透氣性,對於需要適度透氣保存的物品較為有利;保溫性能較強,相較於金屬或玻璃器具,保溫性能較好;與金屬器具相比,陶提梁罐不易受到化學物質的腐蝕,儲存具有腐蝕性的物質相對更安全;陶製品的製作工藝相對其他複雜的金屬加工或精細的瓷器製作來說,更容易掌握和普及,且重量適中,便於攜帶和使用,優勢十分明顯。
數千年的時光流轉中,陶提梁罐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演進。從最初簡單粗糙的形態,到逐漸精美的工藝;從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在歲月的長河中歷經風雨,卻依然留存,每一道痕跡、每一處磨損,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陶提梁罐不僅是一件器具,更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著人類的智慧、創造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稿件:本報記者 李政孚
美編:劉健雄 供圖:白城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