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鄭州晚報
用腳步丈量黃河兩岸
中原畫壇名家“畫說”鄭州文明史
《登封清涼寺》 |
《鞏義石窟》 汪俊林供圖 |
5年前,一場名為“畫說鄭州文明史”的名家邀請展被提上創作日程,深耕於中原大地的藝術工作者們開始了他們的跋山涉水、采風調研。
兩年前,22位畫家圍繞該主題再次走近黃河,在登封、鞏義、新鄭等沿黃河兩岸的文物遺址、自然風光中找尋這座城市的悠久文脈,並用畫作將其攬入胸懷之間。
脈絡一貫,傳承在心間
“畫說鄭州文明史”系列創作,還要追溯到2019年的夏天。當時,時任河南省書畫院院長、山水畫家李明萌生了用山水畫集中表現鄭州古代文明的想法,這一設想與時任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不謀而合。不久,這場名家邀請展便很快啟動,並吸引一批技藝精湛的省內畫家參與其中。
2021年6月16日,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為主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畫說鄭州文明史名家寫生創作展”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開展,其展出的百余幅作品與“中岳嵩山”“母親黃河”“人文始祖”“河洛古國”文旅IP相契合,展現古都鄭州的歷史文化遺存,受到了省內外一批實力派畫家的廣泛關注。
回憶起首次參與“畫說鄭州文明史”的創作歷程,中原文化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汪俊林頗有感慨。“當時我們創作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鄭州境內的8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鞏義到新密,連采風帶寫生,創作隊伍隨之不斷擴大。”經過一年多寫生沉澱,一幅幅表現嵩山黃河勝景,著墨文物古蹟的畫作開始面向世人呈現。
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到黃河岸邊的鴻溝、大運河,藏匿於深山的古塔與碑刻被墨色渲染,將軍柏、鐵人、宋代皇陵一一浮於紙面。這些畫作不僅填補了用書畫藝術表現形式展現文物遺產風貌的空白,還為許多遊人不曾駐足的角落留下藝術刻畫和水墨詩篇。2023年6月,“畫說鄭州文明史·走近黃河”寫生創作展覽活動第二屆啟動,更多年輕一代畫家參與其中,續寫“文物+藝術”的跨界融合。
2024年4月25日,汪俊林攜著他所創作的《鞏義石窟》《登封清涼寺》《登封初祖庵》第二次參與到展覽活動中,並與李明、桂行創、王根生等畫家一起,用水墨呈現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色彩。
技法有別,古今融筆尖
據記者瞭解,作為河南省文聯與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展覽活動,“畫說鄭州文明史·走近黃河”所展出的作品,在內容表現上注重傳統技法與現代形式的結合。畫作不僅體現中式美學魅力,還以史為鑒,力圖構建過去與現在的“時空對話”,以此展現中原大地的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體現在藝術對文化遺產的表現上,也體現在筆墨勾勒、層層渲染之中。同樣兩次參與到“畫說鄭州文明史”創作活動中的還有房巍,作為鄭州市教育書畫學會會長、鄭州工程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書畫教育的他,談起當初的幾幅創作,好似變成了一位美術老師。“我將‘軒轅廟’放在了這座山最顯眼的位置,通過著墨的變化,來表達虛實明暗關係。”“這些坐落於中嶽廟中的銅人,想要完整地表現他們的姿態,不僅要用好傳統國畫技巧,還要吸收西方雕塑的線條表現手法,這樣才能更具力量感……”
畫風可循,其名曰中原
中國考古學泰鬥蘇秉琦將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輻射黃河中游及部分下游地區的核心區域定義為“中原地區”。考古學泰鬥嚴文明曾經把整個中國的古代文化形容為一個重瓣的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圍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花瓣,花心與花瓣為一個整體,保證中華文化五千年持續發展而不間斷。
歷時5年,接連兩次,畫家們用腳步丈量黃河兩岸,用畫筆繪寫歷史文化的脈搏。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不僅給予了22位畫家廣袤的創作舞臺,也讓他們擁有了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在這千錘百煉中,不同的選題題材、表達方式、繪畫技巧,都能在“畫說鄭州文明史”的創作中展現出“傳統、生活、創新、中正”的中原畫風。
如今,參與過“畫說鄭州文明史”的諸位畫家,正在用自己的丹青筆墨,繪就著河南美術事業發展的正大氣象。“畫說鄭州文明史”的接連舉辦,讓散落於這片土地上的文明足跡得以串聯,兼收並蓄的創新靈感閃爍於宣紙之間,回眸一看,那層層渲染的墨色,便是他們筆下的中原。記者 李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