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父母更易養出焦慮症的孩子?
更新于:2025-04-11 02:17:42

孩子身上有父母教養方式的反映,家長對孩子所採取的教養方法,是從家長到孩子的心理特點的真實反映。因此,父母的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常聽別人說困意是會傳染的,一個人如果在你面前打哈欠並說好困好困,你在可能也會覺得有點困了,不過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所以很難讓人信服。

然而,英國《自然》期刊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笑具有感染力,當你聽到別人笑時,掌管你笑的大腦區域也會被啟動,從而使臉部肌肉發出由衷的微笑。

那你知道焦慮是可以“傳染”的嗎?

為什麼高焦慮的父母更容易養出焦慮的孩子?

高焦慮的家長在遇到挫折時更多的採取消極的抱怨、逃避、緊張不安的態度,這樣的情緒狀況本身就會產生一種很消極的家庭情感體驗,身處其中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感覺到。

每當遇到重大事件時,孩子都會經歷一種極度緊張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家長創造出來的,時間長了,他也會感到壓力與焦慮。

遇到複雜的事情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焦急和煩躁,所以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的應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學到的,當孩子意識到家長經常以這種緊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時,他自然而然地也會以這種方式來應對。

高焦慮家長因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其養育方式多為排斥和控制。

也就是說,一個焦慮的母親,本身就沒有能力去包容和關心一個孩子,她可能會將一部分的時間用來處理自己所產生的焦慮,所以,在孩子需要耐心的引導和關心的時候,她就沒有時間去關注了。

孩子們會意識到,他們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滿足,他們的焦慮也會慢慢地滋生出來。

假如家長們特別焦慮,請務必多問問自己:“焦慮的人究竟是誰?”

如果家長們能意識到自己嚴厲的對待孩子,其實是因為自己的焦慮在作祟,就不會再將這些焦慮的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了。

家長們要有自己的成長,而不是認為孩子變優秀了,就是自己成長了。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並不能徹底消除你原本的的高焦慮。

現在的家長都很厲害,為孩子 努力奮鬥,但也不要忘了重視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個性發展。

如果孩子真的很努力,但仍然難以進步,在注重成績的同時,也要對孩子的其它要求給予更多的重視,例如,孩子是否有感興趣的運動、喜歡的樂器等,這都是孩子們所需要的,不能以孩子的成績為標準。

孩子叛逆、脾氣暴躁,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孩子叛逆、脾氣暴躁、不聽父母的話跟父母對著干是父母造成的嗎?

有家長說過,孩子才7歲就特別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還很暴躁。

還有的家長說孩子已經上初高中了,但是不管自己跟孩子溝通交流得到的都是孩子負面的回應,孩子的脾氣一點就炸,親子間的溝通總是不歡而散。

當孩子脾氣很大,很容易情緒化的時候,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這個孩子的需求未被看見,未被滿足,甚至還被否定,甚至因此被打一頓。作為一個孩子,他想要去玩某件東西,比如手機,父母說不給他玩,或者孩子玩的時間超時了,讓孩子不玩,他偏不聽,父母肯定很生氣,罵了孩子不聽,估計還想把孩子打一頓。

但是家長的這些處理方式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他會覺得父母簡直太不可理喻了,我玩手機放鬆、娛樂一下都不行,自己卻整天拿著手機玩,你根本就不愛我,你不光不愛我,還罵我打我,我恨你!

如果你看不見孩子的需求,而是去阻止他,禁止他,那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下的重要的發展任務受阻,那麼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絕望的事情。

這就意味著他未來很多能力發展不起來,所以他就會去爭取通過叛逆、發脾氣的方式震懾你,讓你繼續去滿足他。

如果你還是不滿足,那他要麼就繼續暴躁下去,要麼就服軟了。服軟就意味著:“我沒有希望了,那就算了,這就意味著以後遇到很多事情,他會判斷自己沒有資格,那就不用去爭取、不用去努力了,這就造成了一個人的消極,所以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很多兒童發展的需求都不會被父母所認識和理解。孩子需要去探索自己的未來,去訓練自己的各種能力,你不讓他去干,他的能力就發展不出來,也很難獨自應對未來的世界。

所以父母管控的越多,孩子脾氣越不好,因為他想通過發脾氣來爭取到你的許可,這就是脾氣暴躁的原因。所以要改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改什麼呢?當然是父母看見需求,滿足需求了,也不是所有需求都能滿足,他要去上天摘星星,你能滿足嗎?滿足不了,只能用幻想的方式來滿足。即便是滿足不了,也不能直接否定,也不能直接去拒絕。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