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畢卡索的異鄉人》:他從未被接納,卻留下最動人的藝術
更新于:2025-04-11 00:38:04

從1900年踏入巴黎,到1973年在法國穆然小鎮辭世,畢卡索在法國生活多年,留下無數名作,卻始終未成為法國公民。為什麼他在抵達法國的第二年,就被警方登記在冊?又為何法國扣押了他近700幅立體主義作品,一扣就是十年?

這些曾鮮為人知的問題,隨著譯林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傳記作品《名為畢卡索的異鄉人》,終於浮出水面。

據悉,該書作者安妮·科恩·索拉爾耗時多年,走訪奧賽博物館、法國國家檔案館等32家機構,解讀信件、居留證、審訊記錄、房租憑證、入籍申請、警局檔案等一手材料,描繪出一個身處文化衝突與政治夾縫中的藝術巨匠。她呈現的畢卡索,是一個長期被調查、被誤解、被排斥的“他者”。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披露了一份編號為74.664的“S”級絕密檔案。“S”級代表的是法國警方主動監控的對象的危險等級,通常意味著此人被視為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令人震驚的是,作為藝術家的畢卡索也赫然在列。安妮正是從這份塵封的檔案出發,為讀者描繪出一個不一樣的畢卡索。

在這些密密麻麻的監控記錄中,畢卡索的每一次遷居、出境,乃至他與友人的通信、在咖啡館的隨口言談,統統被記錄在案。在本書摘錄的檔案資料中,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的法語說得很差,幾乎沒人聽得懂。”“這個外國人完全沒有資格入籍。此外,依據上述情況,從國家角度看,他必須被列為高度懷疑的物件。”

在書的尾聲,安妮帶讀者走出巴黎的檔案館與畫廊,走進陽光燦爛的法國南部——那個被她稱為“地中海王國”的地方。這裡是畢卡索晚年真正的歸屬。在那裡,他不再是警局的物件,不再是“現代主義大師”,而是一個與陶工並肩工作的老人,一個用泥土與火焰講述神話的人。

他放棄了首都,放棄了北方,也放棄了藝術殿堂的光環,選擇了地方、手工與生活。這一轉身不是逃避,而是回應。他選擇成為一個介於“公民”與“外國人”之間的存在——一個超越國籍、語言、等級、邊界的外來者。他用陶盤取代畫布,用工匠的語言重建藝術信念,用融合多重文化記憶的方式,回應他一生未被法國真正接納的“異鄉人”身份。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任巨集偉 編輯 蘇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