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一種方式,試圖重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聯繫。
內心的矛盾、文化的裂隙、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都可以成為解讀的物件。閱讀,則是路徑。
從心理深處的和解對抗,到時代潮流下的文化差異;從與寵物貓的溫暖連接,到職場疲倦的沉重探討,這些書映照著我們的焦慮與希望,困頓與掙扎,或是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以下為紅星文化12月的書單:
《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
作者:齋藤環【日】
譯者:顧小佳
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野spring
最近互聯網上最火熱的話題之一,便是《再見愛人4》里的麥琳。許多人很疑惑:麥琳到底是自卑感太重,還是太自戀總是希望成為人們關注點?
日本精神分析學者齋藤環的《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自傷式自戀。即是在容易過度在乎他人認可的價值觀社會中,給自己烙上“失敗者”的烙印,並不斷貶低自己,以此來保護真正的“自戀自愛”。
在書中,齋藤環分析了當代年輕人的“點贊成癮”“自我否定”“不配得感”“高自尊低自信”等具體現象,他認為,自戀是我們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緒,健康的自戀,是我們活在世上確認自我、鞏固自我的手段;而自傷式自戀,則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從而變得“高自尊卻低自信”。
齋藤環認為,自戀本身並非有毒,反而是我們活在世上確認自我、鞏固自我的手段。它如同自我的內在核心,如果足夠穩定,就能扶助我們站立於世上,應當被“正名”。反倒是有很多東西在妨礙我們健康地自戀,這才是該被正視和糾正的。
自我傷害與自戀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構成了我們向陰與向陽的兩重慾望,只有打破這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才能培養出更健康的自戀,讓自己活得稍微輕鬆一些。
《小城與不確定性的牆》
作者:村上春樹【日】
譯者: 施小煒
出版方: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讀客文化
1980年,村上在《文學界》雜誌發表了一篇6萬字不到的中篇小說《小城與不確定性的牆》。雖然順利發表,但當時還處於創作初期的村上春樹對這篇內容並不滿意,後續再未單獨出版或收錄在作品集中,這篇小說也成為萬千讀者心中的“幻影之作”。
40年後,回望當年的寫作遺憾,他說:“這部作品包含著一些對我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是十分遺憾,那時候的我尚不具備足以把它完美寫出來的筆力。原因應該是,我作為小說家剛出道不久,對於自己寫得了什麼,寫不了什麼,還缺乏自知之明。”
如今的村上春樹早已在文學界負有盛名。他耗時近三年,重寫了青年時代的作品,將它擴寫成了長篇小說,即這部《小城與不確定性的牆》。一定程度上,是暮年的村上與青年的村上跨越時空的攜手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人,幾乎與村上其他小說里慣用的男主人公形象一致:生活自律,乾淨整潔,保持運動健身與讀書。故事里,男人追憶著他在17歲那年深深愛上的一個少女,為找到她,他編織出幻想中的小城,在孤獨中尋找一絲溫暖的慰藉。
《DK貓咪心思大揭秘》
作者:
喬·劉易斯 著【英】&馬克·舍伊布邁爾【英】 繪
譯者:施紅梅&劉玉琪
出版方:上海文化出版社
當午後的陽光曬在正在小憩的小貓身上時,你是否好奇過,此時此刻“貓主子”的小腦袋裡正在想些什麼?
貓咪總是優雅又神秘。它們為何偏愛紙盒勝過豪華貓窩?為什麼淩晨4點就想邀你一起玩耍?為什麼總在你工作時趴到電腦鍵盤上?是什麼讓一隻貓突然變得“高冷”或“粘人”?
喬·劉易斯是一位屢獲榮譽的英國獸醫,她擁有超過25年研究貓咪及治療貓咪的經驗。在英國,她創立了首家專為貓咪提供上門服務的獸醫診所,讓貓咪可以在舒適的家裡得到富有同情心且專業的護理。
在這本《DK貓咪心思大揭秘》中,喬·劉易斯與插畫師馬克·舍伊布邁爾一起,從科學的角度揭示貓咪可愛或古怪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貓咪的內心世界,破解貓咪行為密碼,與貓咪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
此外,作者還特設了“高級觀貓指南”和“貓咪生存指南”兩大板塊,面對貓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見挑戰,比如搬家時應該怎麼做、如何把幼貓或新貓帶回家等。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你與貓咪之間溝通的橋樑。
《性別打結》
作者:艾倫·詹森【美】
譯者:楊曉瓊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這本書是一名男性對父權制的探索。
和其他討論性別議題的書籍不同的是,《性別打結》除了將社會性別帶來的差異剖析之外,也坦率地將意識到性別問題的男性視角呈現出來:“我們不僅被困住了,而且陷入了迷茫。”
在書中,艾倫·詹森如此描述部分男性“既享有特權,又對父權制感到無能為力”的尷尬心理:
“我們所面臨的都是,明知道性別牽涉的問題與大量的苦難、不公正和麻煩緊密相關,但不知道瞭解這一點之後如何去做,這將我們繞進一個恐懼、憤怒與痛苦的結,一個指責、防禦、內疚和否認的結。我們除了知道有些地方出了問題,對其餘一切都不確定,而我們越是拉扯這個結,它就纏得越緊。”
父權制的關鍵在於“權”。約翰遜認為,父權制的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它強調男性的權力,更是把世上一半人變成加害者,另一半人變成受害者的有毒結構,它讓所有人都成了問題製造者和後果承受者:“它讓世界上一半的人與另一半的人互鬥……我們必須找到辦法,讓男人和女人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問題的一部分。”
作者在書中強調,拆除父權制並不是針對個體男性,而是要拆除控制欲支配,作為普通人,我們所做的是“頑固的微薄力量”,但走向更好的未來,正是在這些微小的選擇中發生的。
《〇〇年代的想像力》
作者:宇野常寬【日】
譯者:余夢嬌
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望mountain
飯圈、自戀、巨嬰、短劇、偽史、陰謀……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斬釘截鐵的“咒罵”來高效獲取廉價快感,這些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時代情緒,在這本書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
如果你關注亞文化研究,便不會對日本學者東浩紀感到陌生。2001年,東浩紀從日本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獲得,曾提出了著名的“資料庫的消費”,大意是批評如今的作品不再取決於故事,而是一種從資料庫中尋找元素的拼湊型創作。
這一理論自提出後,也被廣泛地應用在對大眾文化產品的解析與批判上。
而宇野常寬的書則是對這一經典著作的批判。他認為這樣一種“過去的想像力”,表達的是“即使努力也毫無意義,所以什麼都不要做”;〇〇年代的代表性的亞文化作品則是“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會死,所以必須盡力活下來”——這也是為何無論是《死亡筆記》還是《饑餓遊戲》都會在世界範圍內風靡。
這種想像力逐漸轉變為“決斷主義”模式,即人們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況下選擇核心價值觀,並在此基礎上互相博弈,互相廝殺。在書中,作者宇野常寬指出當今互聯網現象:“誰都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擺脫職業倦怠》
作者:喬納森·馬萊西克【美】
譯者:康美慧
出版方: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科書院&雅理
本書可以說是打工人吐槽上班的巔峰了:
作者喬納森·馬萊西克是一位超級厭煩上班的大學教授,厭煩到一開始上班就會思維停滯、暴躁不安。終於在一節沒有任何學生回應的社會倫理學課後,他忍無可忍,一氣之下放棄了終身教職,轉而探索上班這件事為什麼困擾著成千上萬的打工人。
在《又要上班了》這本書裡,喬納森指出,優績主義讓我們的工作理想越來越高遠,工作環境對勞動者的時間和情緒要求越來越多,我們得到的不再是公平、歸屬感和意義,而是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他認為,職業倦怠源於社會的發展,是文化問題,而不是上班族的個人問題。
在喬納森的觀點里,不是工作賦予我們尊嚴,它也不能塑造我們的品性或給予我們人生的意義;而是我們使工作有尊嚴,是我們塑造它的特性,是我們賦予它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要降低職業倦怠,組織需要維護成員尊嚴,給予個人自主權;而個人則需要重視和利用閒暇時間,發掘興趣愛好和建立與他人的互動。
至於未來,喬納森提出了一個十分具有個人風格的建議:
既然智能機器人的時代即將來臨,那就讓它們精疲力盡去吧,咱們可以幹點別的。
《神工智慧:諸神與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作者:阿德里安娜·梅厄【美】
出版方:九州出版社&後浪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作者奇妙的視角——從遠古神話的視角來理解當代人工智慧的發生與發展。
古人如何想像機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生命?第一個“行走在大地上”的機器人是什麼?古代是否有貨真價實的自動機器?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是現代獨有的嗎?科學如何被想像力驅動?
本書聚焦於種種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與技術——有神話里的,也有現實中的。古代科學史學家和古典時代民俗學家阿德里安娜·梅厄透過2500多年前的希臘神話,探尋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代中國。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收集而來的精彩故事中,人造生命、自動機器、類比生命、人工智慧和人類增強技術等現代概念屢屢出現,彷彿是穿越回古代世界的未來來客。
《另眼相看:99%被忽略的城市細節》
作者:羅曼·瑪律斯【美】 &庫爾特·科爾施泰特【美】
譯者:江北
出版方: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我們常常因為對自己生活的城市太過熟悉,而忽略了許多細節。如果從略顯枯燥的日常中暫時脫離出來,你會發現目及之處其實蘊含著城市設計者們“有目的”的巧思。
比如許多公共場所的長椅,雖然是提供給行人休息的,但坐起來總是沒有那麼舒服。人們一般認為這種不舒適是糟糕的設計所導致的,但實際上,“不適感”才是設計的關鍵——不舒服的座椅,讓路人能得到短暫的休息,但同時又限制了更長時間使用或其他使用方式。
作者瑪律斯認為,城市裡一道馬路牙子、一溜電線杆子里蘊藏的天才和創新,不比最高的建築物、最長的橋樑或景致最勝的公園來得少:電線杆是為了一撞就斷而立,紅綠燈也有藍色的,有的紀念碑擔當了城市的熏香,牆根加入了尿反彈設計對抗不文明行為,傢俱城門口熱舞的充氣人偶曾經是奧運會的寵兒……
正如這本書的書名,瞭解到這些關於城市的細節知識后,我們也許會對這個世界“另眼相看”。
《悲傷的物理學》
作者:格奧爾格·戈斯波丁諾夫【保加利亞】
譯者:陳瑛
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首先,這並不是一本關於物理學科普書籍,也不是物理學和心理學的跨學科著作,而是一本小說。
在作者格奧爾格的筆下,主人公能自由進入任何人、任何物體的意念之中,可以是牛頭怪彌諾陶洛斯,可以是進入太空的小狗萊卡,也可以是自己九個月大的父親,甚至可以是果蝇、恐龍,乃至無生命的物體……
悲傷也正是從看似炫酷的能力而來。由於主人公能感知萬事萬物,也便被囚禁在無盡的出生、迷失、死亡的迴圈之中,從被宰殺的牛、滅絕的恐龍,再到人生的種種苦楚,都將彙聚於主人公一身。
書籍內封上的牛頭怪彌諾陶洛斯
《悲傷的物理學》不同於傳統小說的線性敘事邏輯,在這本書裡,沒有完整連貫的故事,而是碎片化的敘事,不斷切換的敘事人稱和視角,突然插入的哲思討論、隨處引用的新聞報導等等,就像是《柏林日報》所評論的:這本書是瘋狂的。它非凡多變,充滿沉思,又極度有趣,令人不安,既充滿哲理又充滿詩意,既微觀又巨集大。
《裝髒》
作者:林樹京
出版方:作家出版社
“故鄉紮根在每個人的血肉里,割席必然伴隨流血。”
在林樹京的故事里,六個不同身份的異鄉青年一步步離開故鄉、闖入繁華都市,在陌生的大城市中穿行、尋覓、兜轉和起伏的人生軌跡。
懷揣電影夢的林北樹,從欺騙母親逃離家鄉的那一刻起,沉浮二十年,以年華的流逝和夢想的崩塌為代價,成為了世俗的成功者;
話題女星宋飛仙經歷社會意義上的死亡,藏身於雪暴一觸即發的山谷,終究走不進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喜劇大咖郝幽默接連票房慘敗,及至厭倦所有搞笑橋段,成為內心孤獨的抑鬱症患者;
地下室遊民許陽最終也沒能長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在生活的死水中不斷墜落……
每一個離鄉背井闖入繁華都市的普通人,都曾置身於夢想的困頓之局,因為“每個像你我這樣的遊子,都曾身負重任,卻又心懷不甘”。林樹京說,他把對故鄉的難以言喻寫進這本書裡,也希望能藉此撫慰每一個漂泊異鄉的心靈。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任巨集偉 圖據出版方 編輯 蘇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