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德州日報
管淑平
讀書可培養和提升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這是不假的。不過,我並不知道人們如何辨識這種氣質,也不清楚人們對讀書氣質的要求和標準是什麼。但是在一群人之中,你一眼就能看出那些飽讀詩書的人,他們的言行的確與眾不同。
讀書人身上的這種氣質並非一朝一夕能練就,也不是家中隨意擺放幾本書,或汗牛充棟便可達成。畢竟,一目十行、走馬觀花式的淺閱讀,一個普通讀者也能做到,無非就是對某些句子、情節選擇性記住或選擇性遺忘,總體上也很快讀完一部書。
然而,我並不推薦這種閱讀方法。一味地追求快,最後會陷入更大的陷阱和怪圈,這對閱讀習慣的培養其實是不利的。
讀書給人的精神力量是無形的。真正熱愛讀書的人,真正願意讀書的人,他的眉宇間平和而從容,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擾亂心境。這是因為廣博的閱讀早已經內化進他們的靈魂。這種閱讀境界需要持之以恆的態度才能接近。
那麼,究竟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讀書呢?其實也沒有確定的標準,因為人們的喜好、經歷、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從事的工作、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閱讀的方式也就不同,甚至你在愉悅狀態下的讀書和你在悲傷狀態下的讀書也迥然不同。
但讀書也確實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慢慢咀嚼,舉一反三,由此便可觸類旁通。書讀多了,就有了選擇的機會,也會形成一套自己的選擇方法。進入書店或者圖書館,我總會花些時間來挑選到一位符合“口味”的作者,然後看看他的文風如何,是否符合心意。當翻開書頁,你無須全部通讀,也不必字句斟酌,讀一些無關緊要的故事,就能瞭解到文風如何。一個作者的文風,就像是一股氣,一看便能了然。
一本好書,能教會讀者一些東西,會引領讀者去思考,用學到的東西去創造和改變。所以,沒讀書時,我們是讀者,而當我們讀完了一本書,我們就是作者,甚至可以超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