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疼,救我……”遼寧16歲天才少年離世,看完驚出一身冷汗……
更新于:2025-04-14 13:51:07

01

“媽媽,我疼,救我!”

誰能想到,這是一個來自16歲少年的臨終呼喊。

而他,由於在家中的頂樓墜落,不久後就失去了生命體征。

就在前一段時間,他還曾獲得資訊奧數的銀牌,是無數人眼中的天才少年,閃著金光的神童。

這位叫做於行健的男孩,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6歲零231天。

花一樣的年紀,等待他的原本是滾燙的未來,但他卻將生命終止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

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

天才神童的背後,究竟有什麼令人難以啟齒的真相?

扒開他和背後的家庭,才發現,命運的草蛇灰線,早已寫下了結局。

於行健很小就是小區里那個閃閃發光的“天才少年”。

他從小就跟電腦有緣,小學就開始參加信息學競賽,獎狀貼滿了牆。

2023年,上初中的他,就拿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學成果展示大賽總決賽的金獎,還是第一名。

500分滿分,他考了497分,甩開第二名一大截。

這可不是什麼“有水分”的比賽,而是正規的賽事,全省的精英都在這,而他竟然能拔得頭籌,足可見實力之強大。

到了2024年,高一,更是厲害了。

直接拿下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NOI)遼寧省第一名,入選省代表隊A類。

同年,又在全國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NOI)的國賽上,摘得銀牌。

這樣一個風光無限的少年,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同齡人,他應該感到快樂和自豪對不對?

然而,事情根本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燦爛的光環背後,是他鮮為人知的潰爛世界。

在於行健程式設計的最後一頁,是滿身雜亂的笑臉和塗鴉。

這對於一個以嚴謹著稱的程序來說,其實是不太正常的。

說明他的內心世界早已混亂不堪,壓抑和痛苦始終找不到出口。

在他的家中,藏著滿滿的漫畫書,微信里表達也是對天文,攝影的熱愛。

可是,這些愛好,終究被海量的競賽試題所淹沒。

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卻始終在痛苦和煎熬中堅持著。

而這一切,他的父母知道嗎?

在父親寫給他的一封祭文中,其實不難看出,對於他的痛苦,父母是知曉的。

父親在祭文中寫道:

“回想近幾年,你失去了所有的快樂……你不再喜歡學習,不喜歡運動,還有很多你不喜歡的事情,都是為爸爸媽媽在做……你深愛著爸爸媽媽,你也願意為爸爸做你不喜歡的事……”

看到這裡,終於了然:

原來,即使他在程式設計和信息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他內心依然是不快樂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危險的衝動和迷茫,再加上一次競賽考試失誤,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父親在祭文中寫道:

“你看不起這個世界的一切,肆意挑戰這個世界的規則。你又如暴君一般,粗魯地對待最愛你的媽媽……”

其實,作為過來人我們都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挑戰規則和權威,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更何況是這種長期的壓抑下爆發的情緒,更需要父母的耐心疏導。

但在這個爸爸的眼裡,這彷彿是一件蠻橫無理、十惡不赦的大事,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叛逆,不能原諒他對父母做出的一點點過激行為。

他把孩子形容為“靈通附體”,有超高的能力,但內心的“魔丸”也漸漸萌動。於是,做父母的想要“改造”孩子,去掉孩子身上的戾氣。

看到這裡,真的有些難過。

什麼人才需要“改造”?

犯人才需要改造。

在這個父親眼裡,孩子叛逆了,就需要像犯了罪的人那樣,改造完才能重獲新生。

看完這篇祭文,我終於明白孩子長久以來的壓抑,不快樂,源自何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面對父母的期盼,他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內心無法感受到快樂。

父母的期待越高,他們就會感覺自己是在替父母活著,內心的生命力和自我驅動力很弱,無法接受一點點失敗,最後走進一條死胡同。

種種慘痛的悲劇表明:

很多孩子,表面上看是風光無限,前途無量,但內心已經崩潰到了一定程度。

然而更可悲的是,父母走不進對方的內心,直到悲劇產生。

看完這個案例,真的是又悲痛,又惋惜,尤其是那句“媽媽,救我,我疼……”,深深刺痛了我。

於行健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家庭的悲劇。

當然,我們絕對不是引導大家去抨擊他的父母,而是,在這場悲劇下,我們應該看見家庭教育的裂痕:

或許,嚴苛的要求,不近人情的約束,軍事化的管理,能夠造就出一個接近“成功”的天才少年,但養不出一個有鮮活生命力的孩子。

02

還記得那個網紅爸爸“一得他爸”嗎?

他在孩子“張一得”年幼時,曾辭掉公司高管的工作,專心陪伴孩子,提升成績。

而一得也很爭氣。

他自幼便出類拔萃,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8歲時,他就能獨立操辦近百人的宴會,還能抽出時間考取紅十字會的義務急救證書,多次積极參與紅十字會的公益行動。

直到18歲那年,他以幾乎滿分的優異成績入讀被譽為美國“新常春藤”的埃默里大學。

然而,就在2020年3月5日,張一得在埃默里大學求學期間自殺身亡,悲慘離世。

這一個結局,讓所有人都錯愕不已。

這樣一個陽光健康且有出息的孩子,為什麼會自殺?

扒開他的故事,才發現,那些光環的背後,是累累傷痕。

為了訓練孩子的英語水準,張一得從小就被要求在家用英語溝通交流。

這就導致他到了3歲,想喝一瓶可樂,還無法開口說話,只能寫在紙上。

上了小學,爸爸要求他的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

“從今天開始到小學畢業,如果這六年裡你沒有考100分,或者不是第一名,爸爸就會懲罰你。”

而更離譜的是,因為父親辭掉了工作,家裡沒有太多收入,但他執意要將孩子送去貴族私立學校。

而學費,就在網上“眾籌”捐款。

眾籌完成後,8歲的一得就要完成80多個人的答謝宴。

眾籌學費,本就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而小小的他額外還要承受如此艱難的任務。

對於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內心的委屈和憤怒是不言而喻的。

在寫給埃默里大學的申請信中,張一得是這樣描述自己的青少年生活:

那段生活他感到羞恥,他非常討厭自己的童年,他怕打雷,更怕和有錢人家的孩子在一起,因為那樣會讓他感到自卑。

從這些細節不難看出:

父親的確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自由和童年該有的快樂。

他沒有考砸的自由,沒有語言的自由,甚至無法感受來自家庭的愛和溫暖,有的只是成績成績。

很多父母在打造孩子時,只是像雕刻一件藝術品一樣,醉心地欣賞和雕刻。

但他們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會有歡喜,有委屈,有難過,他們的情緒絕對不能被忽略。

網上看過一個網友的自述:

父母當年對他的要求就是專業必須第一,第二就是失敗。

但他們當著外人的面,就把自己包裝得非常開朗和包容。

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這個網友現在40歲了,根本不愛父母,一提起他們就會有應激反應,如果跟父母吵上幾句,就會做噩夢,夢見他們要殺了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此貌合神離,真的令人心痛。

家,本該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和避風的港灣,但卻成了孩子一生都難以癒合的噩夢。

缺少溫情,沒有情感交流,只有無止境的KPI,無數被量化的成績,這不是家,是以愛為名的詛咒,是壓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03

有網友分享了爸爸對自己說的一段話。

爸爸站在房間里對孩子說:

你這個年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哪怕你成績再不好,哪怕你以後當服務員,爸爸都會很開心的,只要你自己開心。

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啊,你想要做的事,要自信滿滿地去做。

永遠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這段話,真的治癒了很多網友的內心。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靈童附體”的光環,也不是一個“唯我獨尊”的國王。

他們需要的,或許只是被看見,被理解,被允許失敗,被無條件地愛著。

是哪怕考砸了,也能回家得到一個擁抱,而不是看到失望的眼神。

是哪怕“不像個天才”,也能被父母當作一個普通的、值得愛的孩子。

獎牌再閃亮,也比不上生命的光芒;

成功再誘人,也比不上孩子身心健康。

只澆灌智力,卻忘了滋養心靈,那長成的,可能是看似挺拔卻內里脆弱的大樹。

永遠記住:莫催花開,不造神童。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