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互聯網奶奶,治癒焦慮的打工人
更新于:2025-04-11 11:27:29

01

被老年博主治癒

晚上十點,林然蜷縮在出租屋的沙發上,手指機械地滑動著螢幕,眼前的視頻一個接一個閃過,光影流轉間,映照出她那張疲憊而漠然的臉。

剛結束加班,她的腦子裡還停留在會議室裡,重播著領導不久前冷漠尖刻的責駡,改了三遍的方案仍然被否決,晚飯也只是匆匆塞了幾口。她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為這加不完的班,存不下的錢,買不起的房,光想一想,都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螢幕上,光鮮亮麗的年輕人們,喋喋不休地訴說著自己的焦慮、痛苦和迷茫,卻無法引起林然的半分情緒波動,她連共鳴的力氣都無法提起,只是麻木地一劃再劃,直到某個畫面突然停住——

狹而長的鏡頭裡,幾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圍坐在桌子前,笑容慈祥,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如果你年紀輕輕,馋了就吃,累了就歇……等你老了,你就會發現,你度過了無悔的一生。”

刹那間,林然那顆充滿褶皺、惶恐不安的心,彷彿被輕輕撫平了些。她不禁想起已故的奶奶,腦海裡浮現出曾經熟悉的親切話語,不自覺地刷起下一個視頻。

從那以後,林然的手機自動給她推薦了更多老人相關的視頻。他們有的在田間地頭撿柴、劈柴和種菜,有的坐在鏡頭前娓娓道來自己坎坷的前半生往事,還有的在廚房裡忙活一陣,把菜遞到鏡頭前親切地喚你吃。

無一例外,這些未經精心包裝、質樸而真實的視頻,給林然帶來了莫名的慰藉。不止林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經常刷的短視頻中,“老”味兒正悄然增加。

從緊跟潮流、玩轉時尚的“時尚奶奶團”,到將生死話題幽默化、金句頻出的“哏都養老院的哏事”,再到最近因90歲高能量老人日常Vlog火遍全網的“梅英阿嬤”,老年博主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如雨後春筍般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抖音集團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3年每天有2300萬條視頻是來自50歲以上中老年用戶的創作。此外,小紅書最新披露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24年底,60歲以上的老年月活躍用戶已超過3000萬,老年創作者的數量在過去兩年增長了三倍,累計已發佈筆記超過1億篇。

李薇最近也沉迷於這些老年博主的視頻,常常一刷就是半天。她最常看的帳號名為“郭叔”,帳號主人今年61歲,是上海的一名環衛大叔。他的視頻內容很簡單,幾乎都是日常Vlog,記錄自己一天的生活——淩晨四點起床做飯,天剛亮就出門掃地,中午回家繼續做飯,接著又回到街頭掃地,直到晚上八九點才結束工作。

看著看著,李薇漸漸有些出神,她常常會想起自己。身為小鎮做題家,她憑藉努力考入上海的大學,畢業后又留在這座城市工作,年薪超過三十萬,按理說已是許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但她卻始終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

身邊的人們彷彿永遠都妝容精緻,動不動出入高端場所,去歐洲、北美旅行。而自己呢?存款不多,至少離一套房子還差得遠。她時常焦慮自己是否足夠努力,是否該再拼一點,甚至開始提前盤算未來的退休金是否足以支撐理想中的晚年生活。

然而,每當刷到“郭叔”那些平凡而真實的視頻,她的焦慮似乎會暫時緩解一些——至少,在這個城市裡,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安靜、樸實,不必時時刻刻追趕著別人。

02

一種情感代償

爺爺奶奶去世前,林然也刷到過不少老年博主的視頻,但她從未認真看過。

她才二十多歲,距離老去還有很長的時間,不覺得自己與這些年邁的陌生人會有什麼交集。記憶里,老人是固執、觀念落後的代名詞,就像她留在老家的奶奶,不見面還好,一見面就開始批判自己不結婚不孝順,跟賣豬肉似地在鄉里逢人就推銷自己。

漸漸地,林然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她總是以工作忙的理由推脫,偶爾才打幾個電話聯絡老人。直到前年,她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這才恍然發覺,自己的虧欠有多深。

走進四四方方的堂屋,她再也看不到奶奶那佝僂卻又翹首以盼的身影,再也吃不到老人家精心烹製的薺菜煮蛋,再也沒辦法帶著她去旅行,去品嘗沒吃過的美食了。一瞬間,前所未有的茫然與滯空感將她淹沒,林然想:“我再也沒有奶奶了。”

不自覺地,她的目光開始在那些與奶奶同齡的老年博主身上停留,看著他們緩慢地講述往事,聽他們用方言囑咐網友們“吃好喝好”,仿佛透過螢幕,彌補著現實中再也無法觸及的親情空缺。

她想起讀過的《被拒絕的勇氣》這本書,作者岸見一郎寫到自己因心肌梗死病倒,在病床上完全無法動彈時,忽然產生了一種感悟——“自己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當時,林然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直到現在才恍然明白:奶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給予。

哪怕她總是嘮叨、催婚,哪怕年輕時的林然曾對此感到厭煩,但在奶奶的羽翼下,她始終能做回一個被呵護的小孩,有人始終關心她吃了什麼、穿得夠不夠暖和。而如今,奶奶去世後,這種無條件的關愛,已經難以在現實世界裡找到。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老年博主,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他們身上,小紅書博主“凌奶奶的隨筆”就是其中之一。 

淩奶奶今年87歲,已經在小紅書做博主三年有餘,平時主要分享自己對生活的點滴感悟,已發佈的帖子數量超400篇,收穫了7萬多次點讚,面對年輕人熱情的反饋,至今仍感到受寵若驚。

她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發佈帖子時的情景。那時,她剛去馬爾地夫旅遊,看到那裡的老年人享受生活的態度,覺得很有趣,便想著將這種理念分享給國內的老年人,鼓勵他們也要學會享受生活,沒想到卻意外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的關注。

“一開始我還奇怪,自己寫得不好,比較隨心,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關注呢?”淩奶奶說,“後來我才明白,像我這麼大年齡的老人寫這麼多文字其實挺少見的,大家可能覺得比較有意思,他們還把我當成互聯網奶奶。”

這種線上建立的情感連接,有時甚至延伸到了現實生活中。她在武漢時,有粉絲特意送來蔬菜;去神農架避暑時,當地粉絲得知消息,特意趕來探望,並帶上滿滿的土特產。甚至在北京,粉絲們會排隊找凌奶奶簽名、拍照,還開車接她去喝咖啡,邀請她到家裡做客。

“他們待我就像對待自己的奶奶一樣,真的讓我覺得很溫暖。”凌奶奶笑著告訴書單SHUDAN。

有時,即使家中長輩健在,部分年輕人仍然會對中老年博主產生情感上的寄託。王月翻開自己的關注清單,發現自己關注的老年博主並不多,其中最常看的一個是名為“小蟬姨”的帳號。

帳號的主人是一位母親,平常會分享自己與女兒的互動日常,哪怕是瑣碎的日常小事,也被母親描述得很有愛。王月每每看她的帖子,都很羨慕女兒,對方擁有一個總能看到女兒可愛之處、不掃興的媽媽,即使是她瘋癲打滾的瞬間,媽媽也能寬容地笑著接受。

“是我很想要的那種媽媽,”王月接著說道,“我媽媽是那種很嚴格的類型,我們的母女關係並不算太好。加上我們都是那種不善於表達的人,在她面前,我常常很緊張,怎麼也做不到放鬆,但在別人面前撒嬌卻都能很自然。”

03

逃離焦慮的止痛藥

很多時候,焦慮如同影子,始終伴隨馬蘇蘇左右。

她今年四十多歲,住在北京,孩子讀五年級,因為沒有北京戶口下半年只能去天津上學。而老公所在的行業也是夕陽產業,搞建築工程,幾近失業。每天早上起來,面臨一地雞毛的生活,她總是會焦慮地梳掉一大把頭髮。

存款日漸減少,即將去往的城市陌生又可怖,一切都令她感到無助和絕望,可她不知道該向誰傾訴,忙碌的家庭瑣事幾乎填滿了她的全部時間,曾經親密的朋友也早已漸行漸遠。她覺得,自己像一座被世界遺忘的孤島。

那天,她正百無聊賴地滑動手機螢幕,偶然刷到凌奶奶的隨筆,簡短的文字講述了她年輕時當代課老師的經歷。那是個艱難的年代,三年自然災害不再只是課本上冷冰冰的名詞,而是她親身經歷的殘酷現實。為了養活一家老小,哪怕再受排擠、再艱難,凌奶奶也始終咬牙堅持做代課老師。她努力打掃衛生,討好同事,照顧學生,最終成功留任。

這份堅韌深深震撼了馬蘇蘇。她鼓起勇氣私信凌奶奶,傾訴自己的痛苦。原本沒抱太大希望,沒想到不僅得到了對方暖心的回復,凌奶奶甚至多次打電話安慰她。

馬蘇蘇終於發現,原來,眼前的大山再怎麼高,也總有翻越的一天,或許某天,回首一看,它只是你人生中翻過的一座小山包。

王月深有同感。與老一輩人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相比,他們這些年輕人為租房、升職、存款不足而焦慮地生活,似乎也沒有那麼難熬。至少,她不用為下一頓飯發愁。

除了小蟬姨,演算法經常還會為她推薦一些分享退休生活的老年博主。每每看到螢幕上的銀髮老人們悠閒地去上老年大學,穿著精緻的旗袍走秀,從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寫詩,旅遊,篆刻……她總是羨慕不已,對衰老的恐懼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對理想退休生活的嚮往。

她開始意識到,衰老未必意味著暮氣沉沉,可以是一種全新的、更加自由的人生展開。不用上班,隨意支配自己的時間。她時常會想像自己老了以後,成為一個精緻優雅的老太太。

很多時候,李筱玲會為現在年輕人對衰老、對容貌的恐懼感到驚訝。她見過很多年輕人小小年紀就開始做各種醫美,才二十四五歲就去打除皺針,她笑著搖頭:“真是難以置信,我這個五十多歲的人都沒去打,你們二十幾歲的人著什麼急?”

● 李筱玲的小紅書帳號

 

她今年54歲,是一名活躍在小紅書上的博主,常常分享自己的健身日常。評論區里,不少年輕網友留言:“姐姐,看著你,我就不怕老了。”

在她看來,如今的年輕人似乎對未來充滿了過早的焦慮。她希望年輕人能慢下來,學會欣賞自己當下的狀態,而不是總想著與時間抗衡。因為真正的美,從來不是靠一針一劑塑造出來的,而是由內而外的自信與從容。

老了就一定要優雅體面嗎?一定要高能量自律嗎?頻繁刷到那些精緻優雅的老年博主,李薇的焦慮不但沒有減輕,甚至越發加重。透過螢幕,她看到的並不僅是從容優雅的老年生活,還有隱藏在歲月靜好背後的大量經濟支撐。那些精緻的服飾、豐盈的娛樂生活、自律的健身習慣,無一不在提醒她——優雅體面,似乎也是一種需要資本維持的奢侈。

在這樣的逆反心態下,她越發關注底層老人的生活。喜歡郭叔的視頻,也是因為他的Vlog讓自己得以窺見上海清潔工群體真實而鮮活的日常。

相比那些經過精心剪輯、充滿勵志色彩的視頻,郭叔的Vlog樸實無華,沒有刻意傳遞“老年生活依然精彩、自律”的觀念,日復一日地過著忙碌卻簡單的生活。他的影像,正是這種平實的日常,讓李薇感到前所未有的放鬆——她不用因此焦慮自己是否足夠努力,不必反思自己的健身計劃,更無須去計算未來的退休金是否足以支撐理想的晚年生活。

04

被互聯網塑造和消費的老人

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被看見的老年博主們,大多擁有“有錢有閒”的生活條件。

以凌奶奶為例,她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寫隨筆、四處遊玩,是因為她有相對寬裕的經濟狀況和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她獨居,無需承擔照顧孫輩的責任,也不必被家務瑣事纏身。子女孝順,每月都會給她一筆豐厚的零花錢,讓她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

某種意義上來說,擁有這樣的生活條件,年輕人也可以活得很滋潤,無關年齡,他們嚮往的只是一種美好生活,觀眾無意識將理想自我投射到老人身上。期待自己在老去時依然健康優雅、充滿活力。

“九十歲老人每天跟打了雞血似的,而三十歲的我打的是雞瘟。”這是梅英阿嬤評論區的一條高讚留言,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況。

李筱玲也明顯感覺到,如今的年輕人和他們那一代相比,狀態大不相同。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有種……怎麼說呢?未老先衰的感覺。”李筱玲回憶道,“很多和我一起運動的年輕人,我原以為他們三十出頭,結果一問,才二十出頭。可他們的狀態、氣色、發量,完全不像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

她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模樣,甚至翻出自己生完孩子、快30歲時的照片。對比之下,她愈發覺得,如今的年輕人少了點青春該有的朝氣,“真的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氣血不足,少有那種蓬勃的精氣神。”

年輕人觀看,消費,並塑造了互聯網上的老年人。看著螢幕中清一色矯健有力、走路利索的八十歲、九十歲老人,李薇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現在她的短視頻推薦里,幾乎只剩下優雅體面的老年人?是不是只有高能量、會生活的老年人,才更容易被“看見”?而那些真正缺失了情感支援、社會認同,甚至被家庭和制度遺忘的老人,是否早已被演算法遮蔽?

她還記得,自己大學畢業前常常刷到另一種老年人的視頻。與那些精緻、自律、充滿活力的老年博主不同,這些視頻里的老人要麼沉默地坐在鏡頭前,穿著誇張的服飾、做著年輕人無法理解的行為,要麼紅著眼眶,哽咽著講述自己對逝去孩子的思念,配上一段錯別字頻出的文字,試圖告訴世界,他們的孩子曾經存在過。

一條曾看過的、點讚寥寥的視頻讓她印象深刻,內容是一個農村老人站在破舊的土房前,語氣平淡地說:“兒子走了,家裡就我一個人了。”評論區幾乎沒什麼人留言。她意識到,許多老人的生活,無法通過“高能量”來彌補,他們真正缺乏的,是一種社會性的關注和支援。

這些畫面讓她深感震撼:被主流推崇的老年生活,真的是所有老人的現實嗎?

● 馮導的帳號

短視頻行業的興起,讓部分老人找到了新的身份認同。馮導在養老院拍攝短視頻時發現,許多老人仍有社交需求和學習新事物的願望,願意嘗試短視頻創作。

85歲的王明慧在馮導的鼓勵下開始拍攝,並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我的女兒在國外,她看了我的視頻,覺得我過得很好,也放心了。”

88歲的徐學義則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拍攝了上百條視頻,年輕人的留言讓他感受到自己依然被社會看見,而不是被遺忘。

然而,短視頻也暴露出殘忍的另一面,那些沒有短視頻技能、社交資源、或表達機會的老人,仍然處於“被看不見”的邊緣。

王月想起自己的某位女性朋友,結婚已有十餘年,丈夫常年在外打拼,孩子七歲,育兒重擔基本落在她年邁的父母身上。據說,為了照顧外孫,二老甚至雙雙辭去了工作。得知此事時,王月忍不住問她:“你父母這麼大歲數,沒幾天好活了,你都不打算讓他們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嗎?”朋友聽後沉默不語。

老年博主的崛起,為年輕人提供了情緒價值,勾勒出一幅積極老齡化的理想圖景。然而,現實中的老年群體依然面臨嚴峻挑戰——醫療保障的不穩定、養老體系的可持續性困境,以及日益加劇的社交孤立。

年輕人熱愛老年博主,或許是出於真誠的代際情感連接,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短暫的互聯網情緒投射。短視頻帶來慰藉,卻無法改變現實,生活的重壓不會因一條視頻而消解,一地雞毛仍然是現實的日常。

刷著刷著,看著螢幕里老人們慈祥的臉,一股餓意湧起,林然忽然想吃奶奶做的薺菜煮蛋了,可她再也吃不到了。

她放下手機,走進廚房想翻點吃的,卻只看見水槽裡泡漲的碗,她強打精神地打開水龍頭,指尖觸及泡漲的碗,冷得一顫,“沒奶奶的日子,還是得自己過下去啊。”她輕聲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