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蘇州日報
從“吃飽”到“吃好”,從“專享”到“共聚”,昆山在開放式的資源分享、整合盤活中,探索打造“躍龍餐廳”,推出老年人助餐服務2.0版本——
一日三餐里吃出“幸福滋味”
□崑山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佩華 張孝亮 許靜 李豔 蘇報記者 楊天笑 朱新國 占長孫 周函
上午10點半,“昆尚社區食堂”龍之天地社區店23個菜品在餐臺上擺得整整齊齊,明碼標價的定價牌和門頭上“長者優惠”的字樣相互映襯。68歲的朱洪君一邊熱情地和工作人員打招呼,一邊取過套餐。
“老朱,今天又搶到第一碗湯了?”緊隨他走進來的張爺爺笑著打趣。老人們圍坐一桌,碗筷輕響間,是“躍龍餐廳”里尋常的光景。“孩子在上海工作,這裡的菜比外賣乾淨,在這吃比自己做熱鬧。”朱洪君說。
當“外賣不會點、做飯嫌麻煩、湊合吃剩飯”成為銀髮族的普遍困境,昆山立足以往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助餐點基礎,啟動“躍龍餐廳”專案,探索“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的可持續模式,悄然掀起了一場“老人吃飯革命”。
從“吃飽”到“吃好”,從“專享”到“共聚”。當市場化運營遇見公益性初心,專為老人打造的家門口助餐點拆除“籬笆”,借鉴酒店自助餐吧的形式,在開放式的資源分享、整合盤活中,讓以前老人簡單的“果腹之地”,變身為代際交融的社交新場域——快遞小哥在此歇腳“充電”,白領青年與退休教師共話家常,恰如崑山這座城市的氣質:開放包容,生生不息。
解決“舌尖要事”,為老年群體做好“一日三餐”
天微微亮,在新城域花園社區,“昆尚社區食堂”新城域店店長雷紅便帶領工作人員忙碌起來。敞開式的餐臺上,米飯、粥、豆漿、例湯、小菜,一律只需要3元。餐臺後就是一眼可見的灶台。
這是今年崑山首家新開的“躍龍餐廳”。“我們堂食以小碗菜為主,提供早中晚餐及夜宵。”雷紅說,門店每日從早上6點半經營至晚上12點,為周邊居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當日現制健康餐食。
“一日三餐”是老年群體的關注點,也是撬動社會基層治理和強化民生服務的新支點。社區食堂一頭牽著“舌尖要事”,一頭連著民生實事。一方小小的社區食堂,升騰起來的是熱氣,落到實處的卻是居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在這100多平方米的店裡,除了端著餐盤排隊選菜的年輕白領和附近居民,還有很多“銀髮族”。“味道蠻好的,不僅衛生有保障,而且可選擇的飯菜種類多,老人還可以打折優惠。”正在用餐的老人周新發說,味道也很適合,不油膩,吃得很舒服。
據介紹,“昆尚社區食堂”堅持秉承“好吃不貴,長者優惠”的服務理念,凡是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均可享受堂食整單9折優惠。此外,食堂還專門為外賣員推出了優惠活動:高峰時段外賣員進店就餐享9折優惠,低峰時段就餐享8折優惠,讓城市“擺渡者”感受社會的關懷和尊重。
在廚房間,一包包洗好切好的淨菜被統一運送過來,保鮮袋上、保鮮盒上還沾著水珠。食堂每周都推出新菜品,並設有專門的長者優選菜,還提供線上外賣、團購等服務,為更多人送去熱騰騰的美味。在常規廚房的基礎上,食堂配備了自動炒菜機,在不增加廚師人數的情況下,提升高峰期時段供餐能力。
俗話說“眾口難調”,如何讓每位走出家門的老人,都能選到適需的飯菜?今年2月,昆山市民政幹部在“換位跑一次”中,化身“臨時幫廚”,在分裝餐食時傾聽老人心聲,將“葷菜油鹽再控控”的提議化作次日菜品的優化,督促進一步豐富功能表和烹製形式,滿足老年人更精細化的飲食需求,讓更多老人能嘗到暖到胃裡的飯菜,推動民生“食”事“溫暖+1℃”。
推動機制創新,“兩條腿走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昆山,戶籍人口老齡化率達17.38%,大約每5位居民中就有1位老人。
傳統模式中,崑山多由區鎮和社區闢出專門場地、引進第三方社會組織,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或通過“中央廚房”的形式,為老人送餐上門。這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人的吃飯問題,但由於服務群體有限,不僅菜品較單一,而且飯菜品質缺乏持續改進的動力。
“一味靠政府補貼也不現實,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2.0版本探索勢在必行。”昆山市民政局局長王晗表示,“躍龍餐廳”作為老年助餐服務體系的有益組成,兼具公益性與商業性,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品質化發展,關鍵要看在堅持公益性的基礎上能否實現盈利、更好“以商助老”,讓食堂實現“長久飄香。”
昆山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通過政策性優惠引導,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撬動養老服務資源。另一方面,根據運營主體情況,支援在經營中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提高食堂在居民群體中的知曉度和好感度,進一步增加食堂客流,實現自身“造血”,以更好讓利給老年人等特殊群體。
10多年來,39歲的崑山市老來伴居家養老服務社理事長徐一文一直在崑山養老服務行業探索。從託管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開出崑山首家民營日間照料中心,到拓展適老化改造、老年人長期護理等新業務,再到投資開設“昆尚社區食堂”,徐一文對老年助餐服務形式的變革深有感觸。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對就餐環境和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我們依託崑山民政‘昆尚頤養’養老服務品牌,探索另一條完全市場化的新路。”徐一文說,政府在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的同時做好監管,讓他們心無旁騖謀發展,實現政府服務提質擴面、老年群體得到實惠、養老產業做大做強等多方共贏,讓更多老年群體享受家門口的好“食”光。
在一年時間的摸索中,“昆尚社區食堂”已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店面選址、內部裝修、食品配送、菜品研發、員工培訓等標準。得益於目前較好的經營現狀,徐一文準備今年再在崑山新開設5家“昆尚社區食堂”,進一步擴大服務輻射面。
除引進社會組織建設運營外,國企的力量也在積極加入。昆山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與養老服務科負責人潘晶說,去年1月,崑山城投集團員工內部食堂經過升級改造后,圍繞“社區大食堂”功能定位,轉型為新江南共用食堂,為老年人等周邊社區群體服務。而由崑山市鄉村建設集團打造的“昆知味”社區共用食堂群益店、楊林店也先後開門營業,以明亮整潔的環境、衛生營養的餐品、親民惠民的價格,為老年群體提供就餐新選擇。
增加隱形價值,“全齡開放”打造社交新場景
社區食堂讓老人三餐更規律,為健康加碼,但更隱形的價值,藏在那些飯後不願離開的身影里——麵包工坊、象棋角、戲曲社、健康講座,讓食堂變身“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在採用“前店後廚”模式的昆山“城投生活+”線下體驗店,吃過飯的老人只要推開一扇門,便可進入一個瀰漫咖啡與麵包清香的活力新世界。“我們賣的不僅是飯菜,還有陪伴。”崑山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都市白領坐在小圓桌前和朋友悠閒地喝著咖啡,剛下班的職工前來選購本地直供的有機蔬菜,孩子們坐在階梯圖書館的木地板上捧書閱讀,附近學校的高中生在公共自習室里認真複習……在這個充滿煙火與詩意的多元空間中,年齡的分層界限已然模糊,理想生活的現實模樣伸手可觸。
崑山城投集團還不定期開展詩詞文化進社區、親子伴童兒童讀書日、居民攝影作品展、中醫義診健康講座等主題活動,打造舒適的沉浸式學習空間。“食堂開辦前,平時沒什麼地方去。”住在新江南社區的崔紅山老伯說,現在沒事就會來這裏轉一轉,感覺自己也年輕了許多。
從“老齡”到“全齡”、從“食堂”到“學堂”,在跳出“社區食堂就是提供吃飯便利”的思維窠臼之後,昆山著力為老年群體打造社交新場景,帶動更多老年人走出自己狹小的天地,走到人群中享受人生新風景。採訪中發現,不少老人在吃飯之餘,常聚在食堂拉家常,有的乾脆就約在食堂下棋、喝茶,重建自己的社交網路。
“作為社區公共交往平臺與社會關係孵化器,社區食堂在重構居民社會聯結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昆山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一特定場域通過常態化的人際互動,不僅加速了共同認知的凝聚,更培育了社區凝聚力與精神歸屬感,成為承載生活溫度與人文關懷的實體空間。
在崑山高新區楊林社區,隨著“昆知味”社區共用食堂楊林店正式開業,昆山高新區柏廬城市管理辦事處還聚焦“一老一小”群體需求,在楊林鄰里中心建設120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場所,配套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大學以及兒童遊樂場所等,著力打造集“養老托育、社區助餐、家政便民、文化體育”於一體的城市嵌入式服務綜合體。
所謂頤養天年,不過是讓每個黃昏都飄著飯香,讓每顆孤獨的心找到歸處。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征程中,昆山用制度創新的“硬舉措”,在人間煙火處托起“最柔軟”的民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