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渭南日報
臨渭區小寨小學教師 鄭變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留白”是一種極具智慧的教學藝術。與繪畫中的留白相似,即在教學過程中特意留出適當的空白、間隙,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想像、探究去填補,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為語文課堂帶來新的活力,讓課堂充滿靈動性與創造性,實現教學相長。
“留白”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激發想像,拓展思維空間。小學語文教材文本內涵豐富、想像空間廣闊,“留白”藝術可引導學生挖掘潛在內容。例如在教授《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在講解完故事基本情節后,可以進行“留白”提問:“當司馬光砸破水缸,救出小夥伴後,周圍的人會說些什麼?被救的孩子又會對司馬光說什麼?”這一“留白”瞬間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有的說大人會誇讚司馬光聰明冷靜,有的說被救孩子會稱其為大英雄。這使學生思維擺脫課本文字束縛,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引導自主探究,培養學習能力。“留白”能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以《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后,教師可以“留白”:“西沙群島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寶藏和秘密,課下大家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長等方式,去瞭解更多關於西沙群島的知識,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學生為了能在課堂上有精彩的分享,紛紛主動去圖書館查閱地理書籍、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向長輩請教。在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獲取知識、整理資訊,逐漸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習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促進情感共鳴,深化文本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往往需要學生通過深入體會才能真正領悟,“留白”藝術有助於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學習《慈母情深》時,教師就母親辛苦勞作的描寫處“留白”,讓學生閉眼想像場景,感受母愛。許多學生被打動,交流時聯繫自己母親,深刻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對文本的理解從文字層面深入到情感層面。
提升審美體驗,培養審美情趣。語文教學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內容,“留白”藝術能夠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提升審美體驗。在教授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在講解完詩句描繪的壯觀景象后,可以“留白”:“大家在腦海中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如何用畫筆描繪出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學生描述用濃墨重彩畫山峰、流暢線條畫瀑布等,在想像和表達中感受古詩意境美,培養審美情趣,提升對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的策略
課堂提問“留白”。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或提示,而是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提問:“小女孩為什麼會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提問后,停頓片刻,讓學生充分思考社會背景、小女孩的家庭狀況以及人性的冷漠等因素,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文本解讀“留白”。在解讀文字時,對於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或段落,教師可以不做過多講解,讓學生自己去品味、感悟。如在《落花生》一文中,父親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花生的品質以及這句話蘊含的人生哲理,通過小組討論、分享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解讀中領悟文本深意。
課堂總結“留白”。課堂總結時,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地重複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收穫和疑問。比如在《陶罐和鐵罐》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麼道理?還有哪些地方不太理解?”這樣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鼓勵學生積極反思,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留白”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想像與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進情感共鳴,提升審美體驗。通過合理運用課堂提問“留白”、文本解讀“留白”、課堂總結“留白”等策略,能夠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