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逄淑玲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熱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是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其人才隊伍建設直接關係到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未來潛力。高校如何以人才隊伍建設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是找准立足點、強化支撐點和創新突破點。
找准立足點: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和前提,新質生產力對高校提出了重人才、重創新、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新質生產力對其提出的新挑戰,做好人才工作頂層設計和整體佈局,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直接決定了高校的水準,高校應將自身建設與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確立人才強校和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列入學校“十五五”規劃中,以培養新質人才和助推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為發展目標,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高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教師素質和專業技能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要素,要以新質生產力要求為方向,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融合的長效機制,將教師素質、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合理配置資源。要建立、更新高校人才資訊庫,圍繞國家、省市發展戰略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隊伍建設短期和中長期規劃,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機制,不斷提升高校人才整體競爭力。
強化支撐點:
大力引進培育創新人才
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是高素質勞動者,高校則是高素質人才的集聚高地,因此,以新質生產力需求為導向,正確處理好引培關係,引培創新人才是高校賦能的重要方面之一。
要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培育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探索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模式,重視對學生個人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造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拓寬引才管道,創新引才模式,大力引進創新人才。加快建設各類吸引集聚人才平臺,應鼓勵校內外專家推薦、舉薦,設置“伯樂獎”,提升人才引進的積極性,形成以才引才的可持續人才引進機制,凝聚更多海內外優秀人才。
要進行“有組織的科研”,促進人才提升科研水準和創新能力。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服務成都高質量發展和推進科技創新搭建科研平臺,推進高水平國際合作。引導組建創新團隊,整合跨學科、跨領域優勢資源,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創新團隊,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深度融合創新,完善優勢互補、聯合創新、成果共用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開展共性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突破點:
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
建立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要加強黨對人才評價工作的領導,實行分類評價,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加快推進人才評價制度創新。
對高層次人才,要加強對其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等的評價,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在各自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對基礎研究人才,應著重評價其原創成果的科學價值、學術水平和影響等,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的同時加強國際同行評價。鼓勵他們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長期、深入地探索,產出更多的高品質成果,為新質生產力的誕生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創新源泉。對青年人才,應著重評價其發展潛力、學識能力和業績成果等,不論資排輩,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援力度,鼓勵他們“挑大樑”“當主角”,促進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對新興及未來產業人才,應重視其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加快相關評價標準的開發工作,設立專門、系統、規範、科學的評價制度,為其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良好制度保障,激發其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