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神話的灰燼中重生(圖)
更新于:2025-04-09 04:26:57

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桐驍

  《涅槃:中國神話的文學之路》,寧稼雨等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在華夏文明的漫漫長河中,神話作為古老的文化記憶,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基因與原始想像。《涅槃:中國神話的文學之路》宛如一把鑰匙,開啟了一扇通往中國神話與文學交織世界的大門,為我們揭示了中國神話在文學發展進程中浴火重生的奇妙軌跡,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性的佳作。

  中國神話起源於遠古時期,是初民對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和自身生存的原始理解與詮釋。本書從這裏出發,深入探尋中華文明背景下神話的源頭:女媧抟土造人,這不僅是對人類起源的浪漫猜想,更體現了初民對自身創造力的朦朧認知與對生命誕生的敬畏;盤古開天闢地,以自己的身軀撐起天地,身軀化為萬物,構建起宇宙的基本框架,彰顯了古人對宇宙生成的巨集大想像。這些神話故事深深紮根於華夏大地的土壤,與原始農耕文明、祖先崇拜緊密相連,成為民族文化的最初基石。

  通過作者清晰的勾勒,我們看到,神話故事以及神話人物的傳播過程充滿了變異性與生命力。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人們根據自身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對同一神話進行著獨特的演繹。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原地區,可能更強調大禹的智慧與領導才能,而在一些臨水而居的部落,或許會突顯水患對生活的巨大威脅以及人類抗爭的勇氣。

  隨著歷史的推進,神話在各類文學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為詩歌增添了神秘而莊重的色彩;莊子的文章里,鯤鵬展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其巨集大的志向與超凡的能力,象徵著一種突破現實束縛的精神力量;藐姑射山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則代表了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山海經》中的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幹戚等奇幻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寓意,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淮南子》也保存了許多神話資料,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這些神話在書中被賦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強調了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的勇氣、責任和自我犧牲精神。

  志怪小說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從書中可以瞭解到,這一時期的神話得到了更為豐富的演繹。《搜神記》作為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品,將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融為一體,塑造了眾多神、鬼、妖、怪形象。其中既有如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神話,展現了人類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也有干將莫邪這般的復讎故事,蘊含著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這些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神話的內涵,同時也為後世戲曲、小說等文學形式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進入現當代,中國神話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獲得了全新的視角與活力。現當代作家們以新的創作手法,對傳統神話進行重新解讀和演繹,使其煥發出奪目的時代光采。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對傳統神話進行大膽創新,塑造了一個敢於打破命運束縛、勇於抗爭的哪吒形象,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遊戲作品《黑神話:悟空》以及動漫作品《大聖歸來》以孫悟空的神話故事為藍本,通過精美的畫面和精彩的劇情,展現了中國神話的獨特魅力,並大獲成功。那些沉睡在《山海經》《搜神記》裡的古老精魂,正以超乎想像的方式重生。這些作品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將神話故事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不僅推動了神話的傳播與傳承,也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本書清晰地展現了中國神話與文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緊密關係。神話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成為文學創作的源泉和根基。從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文學獲得了無盡的靈感,構建起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並在不同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書對神話的創新性改編提供了全面的視角併為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思維方式,也能使我們的文學作品能夠更好地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滿足不同讀者日益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站在文明反覆運算的臨界點回望,《涅槃:中國神話的文學之路》揭示了中國神話的演化史,從甲骨文的占卜記錄到短視頻平臺的國漫二創,神話始終在尋找最具時代張力的表達載體。當遊戲中的虛擬香火在伺服器中永不熄滅,當電影裡的神話角色在數位宇宙里獲得重生,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人類最古老的精神傳統,在不斷創新的文學洪流中完成真正的涅槃重生。這場跨越媒介的敘事長征,終將著眼於世界,為漂泊的現代靈魂重建心靈家園。

巴風蜀韻耀古今
巴風蜀韻耀古今
2025-03-26 04: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