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寶寶腸道健康,媽媽必須知道的輪狀病毒胃腸炎|健康公開課
更新于:2025-04-08 20:10:51

輪狀病毒是導致嬰幼兒急性胃腸炎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全球約90%的5歲以下兒童曾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輪狀病毒每年造成約12.8萬例嬰幼兒死亡。在我國,5歲以下兒童輪狀病毒胃腸炎發病率約為0.15次/人年,秋冬季節高發(10月至次年2月)。

該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接觸被污染的物品間接感染,感染后主要攻擊小腸上皮細胞,破壞腸道吸收功能,導致水樣腹瀉和電解質紊亂。

如何識別輪狀病毒感染?

典型癥狀(病程通常持續3-8天):

1.嘔吐:起病急,初期頻繁嘔吐(1-2天內);

2.腹瀉:嘔吐后出現蛋花湯樣或水樣便,每日可達10-20次;

3.發熱:約半數患兒伴有發熱;

4.脫水信號:尿量減少、哭時無淚、口唇乾燥、精神萎靡、前囟凹陷。

注意:部分患兒可能出現呼吸道癥狀(咳嗽、流涕),易誤診為感冒。

科學護理要點:家庭處理這樣做

1.補液防脫水:

口服補液鹽(ORS):WHO推薦低滲配方(如ORS III),每次稀便后補充50-100ml,嘔吐后少量多次喂服(每次5-10ml,間隔5分鐘)。

母乳/配方奶餵養:繼續餵養,但可適當減少單次奶量,增加餵養頻率。

2.調整飲食:

已添加輔食的嬰兒:選擇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麵條),避免高糖、高脂及乳糖含量高的食物;

可短期使用無乳糖奶粉減輕腸道負擔。

3.避免誤區:

不濫用抗生素(輪狀病毒為病毒感染);

不過分使用止瀉藥(可能延緩病毒排出);

不禁食(饑餓可能加重脫水)。

四、何時必須就醫?

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送醫:

持續嘔吐,無法口服補液、無法進食;

腹瀉頻繁且尿量明顯減少;

出現嗜睡、四肢冰涼、皮膚彈性差等中重度脫水表現;

大便帶血或呈柏油樣;

發熱超過39℃且退熱藥效果不佳。

預防勝於治療:關鍵措施

1.疫苗保護:WHO建議將輪狀病毒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廣泛使用的有單價(Rotarix)和五價(RotaTeq)疫苗(口服劑型),需在6-8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

2.衛生管理:

飯前便后嚴格洗手(肥皂+流動水);

患兒糞便、嘔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

避免與急性期患兒密切接觸。

專業提示:輪狀病毒感染后雖可產生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間交叉保護有限,因此仍可能重複感染。科學護理、及時補液是避免重症化的關鍵,家長無需過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

作者: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兒科副主任醫師丁玲

審核: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兒科主任張朝勇

我運動 我健康
我運動 我健康
2025-03-26 00:32:06
健康睡眠從娃娃抓起
健康睡眠從娃娃抓起
2025-03-26 03:34:22
你的睡眠好嗎?
你的睡眠好嗎?
2025-03-26 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