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后堅持鍛煉有益健康,但請注意避開這5種運動,或有害健康
更新于:2025-03-25 23:41:54

李先生今年45歲,經營著一家酒樓,生意場上免不了頻繁應酬。幾年下來,他的體重一路飆升,身高1.75米的他,體重達到了190斤。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中年發福的“標配”,並沒有放在心上。然而,去年年初,妻子擔心他的健康,瞞著他安排了一次全身體檢。結果令人揪心: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慢性胃炎……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醫生的叮囑言猶在耳:“回去一定要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多鍛煉身體!”

回到家後,李先生開始了自己的“逆襲之路”。他選擇了夜跑,從一開始跑500米就氣喘吁吁,到後來能一口氣跑5公里。這一跑,就是整整一年。他的體重從190斤下降到150斤,整個人輕盈了許多。再次去醫院複查時,血脂、血壓、脂肪肝等問題都有了明顯改善。看著報告單上那些向好的箭頭,李先生開心不已,下定決心一定要將跑步堅持下去。

一、跑步:身體的“健康加速器”

李先生的逆襲並非偶然,跑步帶來的好處早已被科學證實。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跑步能顯著降低死亡風險。通過對23.2萬名受試者長達5.5~35年的隨訪發現,相較於不跑步的人,跑步者全因死亡風險下降27%,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下降30%,癌症死亡風險下降23%。這些數據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李先生的健康之路。

不僅如此,跑步還能為心理健康“加油”。《科學報告》的研究發現,跑步10分鐘就能增加大腦內流向雙側前額葉皮層的局部血流量,有助於緩解抑鬱情緒,增強執行能力。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也指出,運動可以讓人不再專注於自身的不良感覺,説明患者找回自信,改善抑鬱等不良情緒。對於李先生來說,跑步不僅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健康,也讓他在忙碌的生意場上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跑步對身體的益處遠不止於此。它可以保護血管,讓血管年輕4歲;幫助減輕體重,對抗肥胖基因的增肥效果;還能促進皮膚微迴圈,讓皮膚變得更加光滑。運動後流出的大量汗液,就像一場“天然清潔”,幫助皮膚排出廢棄物,改善膚質。

二、晨跑 vs 夜跑:各有千秋

跑步作為一種常見的有氧運動,深受大眾喜愛。李先生選擇的是夜跑,但也有許多人習慣晨跑。那麼,晨跑和夜跑到底哪個更好呢?

夜跑就像一天中的“心靈按摩”,能夠緩解白天工作、學習帶來的壓力,讓心情變得舒暢。日本專家的研究發現,夜跑時體內的血小板數量可下降20%,有助於預防血栓的發生。此外,夜跑還能促進褪黑素和生長激素的分泌,對青少年的發育和成年人的免疫力提升都有好處。不過,夜跑的時間不宜過晚,否則容易讓大腦過度興奮,影響睡眠。

晨跑則像是給身體注入的一劑“活力針”。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升起,溫度適宜,晨跑可以喚醒身體的各個器官,加快新陳代謝的速度,讓一整天的工作和學習都充滿活力。而且,晨跑有助於提高減肥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晨跑時強度不宜過大,最好在跑步前吃點東西,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其實,無論是晨跑還是夜跑,只要動起來,都比久坐不動要好得多。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跑步方式。

三、50歲後,這些運動要謹慎選擇

對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來說,身體機能逐漸下降,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輕鬆完成一些動作。有些運動雖然看似簡單,但如果不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1. 跳繩:風險大於收益

跳繩對年輕人來說是一項很好的運動,但對於老年人來說,卻可能帶來風險。老年人身手不敏捷,協調性差,跳繩時很容易摔跤、絆倒,增加骨折的風險。而且,跳繩時膝蓋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對於有骨關節病、骨質疏鬆或肥胖的老年人來說,容易加重病情。

2. 仰臥起坐:隱患重重

仰臥起坐過程中頭部位置變化較大,容易導致血壓升高,對於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風險極高。此外,不少老年人本身就有頸椎、腰椎問題,仰臥起坐很容易引發運動損傷。

3. 爬牆、甩肩:肩部的“隱形殺手”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專家提醒,爬牆、甩肩等上舉動作會加大肩關節的負荷,容易誘發肩袖撕裂或加重肩部不適。對於有肩部疼痛的老年人,一定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后再進行針對性治療,而不是盲目鍛煉。

4. 快速轉頭:心腦血管的“定時炸彈”

快速轉頭很容易導致頭暈、頭疼,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特別是患有頸椎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的老年人,更要避免快速轉頭。

5. 倒著走:摔倒的高危動作

倒著走時,視野受限,老年人在扭頭看路時重心容易偏移,很容易摔倒。而且,扭頭會壓迫頸部血管,容易出現眩暈癥狀,導致暈倒。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不言而喻,但運動的前提是要適合自己。盲目進行不適合自己的運動,不僅無法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因此,選擇運動方式時一定要謹慎,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