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廈門日報
中侖新材宣佈成功研發行業首款固態電池專用BOPA(雙向拉伸尼龍薄膜)——
攻關固態電池 廈企有突破
本報記者 張珺 通訊員 李斌
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競逐固態電池技術制高點的關鍵時刻,廈門企業再次以自主創新交出亮眼答卷——近日,中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侖新材”)宣布,旗下長塑實業成功研發出行業首款固態電池專用BOPA(雙向拉伸尼龍薄膜),填補行業技術空白,標誌著我國在新能源核心材料領域再次實現“領跑”。這一成果不僅是企業技術實力的彰顯,更是廈門深耕科技創新、發力新能源賽道的縮影。
固態電池因具備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長迴圈壽命等優勢,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終極方案”。然而,其產業化面臨材料技術、生產工藝和成本控制三大挑戰。其中,封裝材料作為電池的“鎧甲”,需兼具柔韌性、抗穿刺和耐衝擊性,技術門檻極高。
中侖新材研發團隊歷時兩年攻關,針對固態電解質的特性及嚴苛使用環境,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創新材料配方,成功開發出專為固態電池設計的BOPA薄膜。該材料在柔韌性、抗穿刺、抗衝擊等力學性能方面有著良好的表現,可抵禦外力衝擊並保護電池內部元件。中侖新材研發負責人表示:“這款產品的成功研發,將為固態電池接下來大規模產業化提供穩定可靠的國產化材料供應保障。”
中侖新材科技創新突破的背後,是廈門前瞻佈局新能源產業的戰略支撐。近年來,廈門將新能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圍繞“4+4+6”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深度融合。寧德時代、中創新航、海辰儲能等頭部企業相繼落戶廈門,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2024年,廈門新能源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9.4%,成為工業經濟增長核心引擎。同時,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新能安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二期)等重大專案加速推進,產業後勁持續增強。
廈門新材料產業同樣嶄露頭角。華碳科技攻克單壁碳納米管量產技術,性能比肩國際巨頭;中欣新碳突破中間相瀝青製備難題,劍指航空航太高端材料;钜瓷科技氮化鋁粉體產能居全球前列……本土國有資本通過“投早、投小、投擲科技”,助力企業突破技術壁壘。2024年,廈門新材料企業融資活躍,硬科技屬性獲資本市場高度認可。
(下轉A05版)
(上接A01版)
目前,廈門佈局嘉庚、翔安、鷺江三家省創新實驗室,引進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等30余家頂尖機構,建設智慧儲能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廈門科學城實現從“搭框架”向“強功能”轉型,持續落地新型研發機構,核心園區入駐企業超1800家,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強磁場”。
分析人士認為,在政策、資本、人才的多重加持下,廈門企業正以“硬核科技”的創新支撐夯實新能源產業高地基礎,為中國乃至全球綠色轉型貢獻“廈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