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山西晚報
早上被扁鵲說、中午被杜甫說、下午被李白說、穿得少了還要被孫思邈說……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嗎?“回答我”!
最近,在AI的説明下,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好像都“活”了,其中,古人的“回答我”更是爆火出圈,各行各業的“老祖宗”以情緒化的表達發出“靈魂拷問”,大聲質問螢幕前的網友,反差感拉滿。
網友說,“仿佛8G衝浪連上古代WiFi”被吐槽“寫詩賣慘”的杜甫回應,“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手機被搶、WiFi全斷,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
還有扁鵲要你必須吃早飯,唐伯虎在線回懟“不務正業”,視頻結尾都要來一句“回答我!”
網友說,“平時對歷史了解沒有這麼詳細,現在聽到他們‘本人’講,有一種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覺”“忍不住想看,太上頭”“知識以一種‘粗暴’的方式入腦了”。
不止如此,連莎士比亞、梵古,甚至孫悟空、被武松打的虎、喜羊羊……都開始“回答我”,不少官方帳號。消防、員警、博物館、文旅……也連夜開始“整活”科普、宣傳。
網友表示,官號整活下的可都是猛料,甚至在評論區“優雅”互動,回答我!!!
對於“回答我”系列視頻爆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巨集超表示,這背後是微妙情感的同頻共振。
北京日報評,讓知識“以粗暴的方式進入腦袋”,不失為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圖形式新鮮有趣,趣味科普會不會變成花式惡搞?
齊魯晚報則發文表示,文旅宣傳莫止於“追梗”。“追梗式行銷”確實能在短期內讓一座城市搭上流量的“順風車”,迅速走紅。
然而,在這熱鬧的表像之下,也需要冷靜思考。線上“流量”到線下“留量”的轉化率究竟有多少?若想實現文旅項目的長久繁榮,就必須從“追梗”轉向“練功”,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據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