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生活報
25年前的《花樣年華》、38年前的《倩女幽魂》…… 經典影片頻頻“返場”,口碑、票房冰火兩重天 圈裡人揭秘:
經典重映想獲青睞 不能僅靠情懷加持
文/攝 生活報記者 吳海鷗 王曉晨
“人生路,美夢似路長”,3月21日起,隨著4K修復版《倩女幽魂》重映,張國榮版“寧采臣”與王祖賢版“聶小倩”在大銀幕再度重逢。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顯示,影片重映僅三天便突破千萬票房門檻,在暮春時節的影院掀起懷舊浪潮。對比去年三十余部重映影片中九成不足百萬票房,此次《倩女幽魂》的重映表現極為亮眼。
此外,記者獲悉,電影《速度與激情7》也將於4月11日進行十周年紀念重映,而曾於2010年上映的《阿凡達》、《名偵探柯南》系列等經典影片也計劃在今年重映。
是什麼促使經典影片一次次“返場”?同樣主打情懷牌的它們為何票房成績差那麼多?24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哈爾濱金安國際影城值班經理馬慧玲、黑龍江萬達影城市場負責人王鑫楠、從事影視推廣業13年的洋洋、資深影評人余泳等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淡季缺乏優秀作品為經典影片“返場”提供空間,但想收穫不錯的票房成績,還需要出新。
“淡季片少+重映審批流程簡單+情懷”
多因素促經典重回銀幕
“逢年過節旺季時,恨不得二十幾部影片擠到一天上,到了淡季,一周也沒有幾部新片,就像這周只有4部新片上映,所以24日我們就安排了三場《倩女幽魂》,25日安排了四場,後續還會根據市場反饋情況進行調整。”金安國際影城值班經理馬慧玲說。
提及經典影片重映,資深影評人余泳表示,主要原因是淡季片少。“市場上大量優秀作品往往高度依賴假期檔,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唐探1900》等6部大製作的高水準影片都扎堆在大年初一上映,加上元旦期間上映的大片,一共有20多部熱門影片在春節期間上映。”
此外,記者獲悉,今年“五一檔”預計也會有十幾部影片扎堆上映。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也導致平時的影片供應上嚴重不足,只能靠曾經的爆款來填補市場空白,借此來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收入。
從事影視推廣業的洋洋則透露,相比拿公映許可證,電影重映的流程相對簡單,只要片方預計有市場,就可申請重映。
黑龍江萬達影城市場負責人王鑫楠則表示,影城選擇重新上映經典影片,也是因為有影迷會專門來重溫經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典,像每年3月4月初張國榮逝世周年紀念日前後,影院都會放映一些張國榮主演的影片。去年放映的是《紅色戀人》,今年放映的《倩女幽魂》,都有一批‘哥哥’的影迷觀看,反響也不錯。有一位影迷說,當年還沒有CP這個詞的時候,她就已經是聶小倩和寧采臣的CP粉了,最初還是在DVD上看的,所以《倩女幽魂》重映后,她一定要到影院過把電影癮。”
重映電影票房冰火兩重天
“有的電影能過億,但大多反響平平”
重映電影的江湖從來不是風平浪靜。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從事影視推廣13年的洋洋告訴記者,2012年通過技術修復轉制的3D版《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內地重映后,創造了9.46億元的票房紀錄,讓行業看到了經典影片重映的巨大市場空間。“只是2020年以前,中國電影市場上的重映影片絕大多數是中外經典電影,每年數量有限,而近幾年,重映影片的數量大幅增加。僅去年就有《人生大事》《白蛇:緣起》《流浪地球2》等30余部影片進行了重映。”
然而,同樣都是經典影片重映,票房成績、口碑卻天差地別。記者看到,《哈利·波特》系列重映時,在中國國內累計票房接近3億元,2016年首映的《你的名字》,在2024年重映時增加了IMAX版本,獲得了1.38億元的票房。但大部分影片由於品質不佳或宣傳不足,重映票房慘澹,例如《功夫之王》重映時票房僅2萬多。
圈裡人建議:
“以情懷作驅動,片源品質、宣發行銷都得翻新”
當泛黃的情懷膠片再度流轉於數位放映機,為何有的經典能迸發億元量級的票房焰火,有的卻以慘澹收場?圈內人給出了看法。
馬慧玲表示,重映雖然被圈內人認為是以情懷驅動的一門“生意”,但加入新意的經典,更容易讓影迷買帳,“比如,作為一部25年前的經典愛情電影,《花樣年華》重映的亮點除了4K修復、4DX等新技術的運用,還增加了5分鐘從未公開的片段,並調整了結局,有了新的情感層次。目前,該片票房已超6000萬元,作為一部重映片和文藝片,這個票房成績已經很不錯了。而電影《倩女幽魂》重映以4K修復的技術再度賦予影片新鮮觀感,也收穫了新、老粉絲讚譽。很多觀眾表示感受到頭頂有風吹過,耳邊被風聲、雨聲環繞,自己好像走進了故事之中,親身體驗著這些劇情。”
王鑫楠表示,經典重映要想獲得市場青睞,不能僅靠情懷加持,片源品質和宣發行銷也要翻出新花樣。“去年30多部重映片,票房差強人意,很多在宣傳上不到位。”洋洋則強調,“重映不是簡單的昨日重現,急功近利的經典重映、票房收割,是多數重映影片淪為市場炮灰的癥結”。影評人余泳也認同這種說法,他表示,“國產電影這些年確實有很大的提高,重映影片要在片源上進行重點考量和把握,精耕細作,滿足電影市場和觀眾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