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盤錦市興隆台區新工街道糧家村村史館里的老品都是村民捐贈的。
本報記者 楊競 文並攝
村史館的眾多史料從哪裡來?一件件帶有“勤儉持家”字樣的搪瓷盆、搪瓷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榮譽證書,解放初期的老報紙、記載當地行政區劃和歷史沿革的書籍等珍藏著過往記憶的老物件如何變成了引發情感共鳴的村史館展品?各村各有“高手”:有捐贈上海牌手錶的九旬老人,有在村裡排演紅色劇的村幹部,更有守護村裡珍貴記憶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他們一道為村史館建設添磚加瓦。
■那時候,村裡人經常來我家借這塊手錶去照相館照相。現在生活好了,人人都能買得起手錶,我把表捐給村史館,就是想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過去的苦日子,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盤錦糧家村九旬村民劉似玉
午後的陽光傾瀉在盤錦市興隆台區新工街道糧家村村史館里,馬燈、水鬥子、鞋撐子、縫紉機及90多年前村裡老工廠製作的箱包、服裝等擺滿一屋子。展櫃里,兩塊老式上海牌手錶是93歲的劉似玉捐贈的,圓圓的錶殼、精鋼材質的錶帶依稀帶著上世紀70年代“腕間明星”的光環。
“這兩塊手錶都是我老伴兒的,第一塊表是他29歲時買的,那時他在營口地質隊工作,後來摔壞了,又買了第二塊。”劉似玉說。
兩塊手錶見證著劉似玉一家人和那個時代中國人的艱苦歲月,每當看到這兩塊舊手錶,便會勾起劉似玉的無數回憶。
翻開糧家村村史館村民捐贈老物件的台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捐贈的人名、物件、日期等,李娜、劉似玉、張繼秋、李海平……足見村史館落成時村民參與的熱情有多高。
和糧家村一樣,撫順永陵鎮紅旗村村史館村民捐贈物件的台賬本也很厚實,趙春發的老喇叭、劉福智家的硯台、何淑賢的掛鍾、馬寶良的油燈、趙啟坤的腌菜缸、張正軒的簸箕等都登記在冊。
在我省2712個村史館里,各種老物件隨處可見。這些鏽跡斑斑的搪瓷缸、老報紙、老桌椅板凳、油燈、記載行政區劃與歷史沿革的書籍和史料以及遼代時的磚瓦瓷片石構件等,都在訴說著村莊的過往。
■把父輩的故事搬到舞臺上,將村裡的紅色歷史演活,會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村曾經發生過什麼。當觀眾離場時帶走的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顆紮根心底的紅色種子。
——曾任鐵嶺大冮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劉鳳妍
村史館的建設、鄉村歷史文化的梳理離不開村民的熱情參與,同樣,也離不開村幹部的經年付出。他們不僅挨家挨戶走訪整理口述,把自己家的老物件捐出去,更有人自己掏腰包建村史館。
曾任鐵嶺調兵山市大明鎮大冮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劉鳳妍就是其中一位,她不僅自掏3萬元籌建調兵山市大明鎮大冮村村史館,還將挖掘出來的紅色故事創編成《乾糧袋兒的故事》《調兵山的1947》《癡情塚》《回家》《跨時空對話》等舞台劇,在大冮村村史館、文化廣場、文體中心等地演出。截至目前,6部劇已累計有3萬多人次現場觀看過,網上點擊量更是超過200萬。
“同志們,剛剛得到緊急消息,敵軍二十二師一部,正向我大冮屯村方向集結,他們會在炮火的支援下,向咱們發起進攻……”近日,話劇《調兵山的1947》在大冮村村史館一樓上演,舞臺上,敵人偷襲解放軍指揮部時,張政委負傷,張成國用自家的馬掩護張政委撤退……劇中50多名扮演者都是志願者,他們中有村民、有民警,也有村幹部。
在大冮村採訪時,記者見到了劉鳳妍。她於2018年踏上大冮村這片熱土當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裡不長時間就組織大冮村的黨員們成立一支紅色文化挖掘隊,開展100多次入戶調查,整理出數萬字的記錄文稿,並收集到多件新中國成立前的老物件。
大冮村黨總支副書記楊永梅也是挖掘隊的主要成員。她說,我們通過採訪9位90歲以上當年老支前隊員,挖掘出了很多大冮村支援前線的故事。“我們常常是流著淚聽講述,流著淚記下那些紅色故事。”楊永梅說。
2021年,劉鳳妍離開了大冮村,但她和趙景東還在繼續挖掘紅色故事、編排紅色劇碼。眼下,她正忙著創排話劇《吉喆》。“創排舞台劇能使村史館里收藏的真實故事更生動、更鮮活,傳播得更遠。”劉鳳妍說。
■在那些年代久遠的資料中,撿拾起記憶的片段,並把它們串珠成鏈,就為了見證村莊的過往。
——蓋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王友祿
村史館的建設不僅有村民、村幹部參與,更有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一份無私付出。
《歡送飛行員孫茂春同學入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蹺蹺歌》《社員“引水上山”修盤山管道》《八十年代農家“三大件”》等數十張老照片就收藏在蓋州市暖泉鎮方屯村村史館里。這些老照片幾乎是蓋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王友祿一個人捐贈的。
王友祿說,照片《歡送飛行員孫茂春同學入伍》是1966年8月1日建軍節當日拍的,為了歡送孫茂春同學成功通過飛行員考試併入伍,暖泉人民公社農業中學全體師生合影留念。孫茂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第三轟炸師第七團第三大隊任領航員職務。1985年為阻止同機人員叛逃,在搏鬥中不幸犧牲,后被評為烈士。王友祿說:“孫茂春生前留下的影像資料極少,這張學生時期的師生歡送照片顯得尤其珍貴。”
許諾也是村史館建設的參與者。他是蓋州市楊運鎮南岔村村史館籌建人,作為當地的文化人,許諾是營口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營口開發區第二高級中學美術教學部主任。15年前,他開始癡迷於舊物收藏,每個週末都要下鄉收集老物件,收藏的民俗物品有幾萬件之多。聽聞南岔村要建村史館,許諾立即拿出了一些藏品,擺進村史館里,並參與村史館展覽講解。
在我省,像王友祿、許諾等參與村史館建設的基層文化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不斷地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內涵,將其背後的歷史脈絡、文化傳承和人文精神進行梳理與闡釋,讓人真正感受到了鄉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