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眾日報
盧鵬
3月最後一周,氣溫最低降到了0℃。一周時間里,夏甜甜跑了三趟肥城,為了搶救那棵340年的古樹。
3月29日上午9點40分,夏甜甜趕到肥城市儀陽街道石塢片區石北村,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項目團隊成員,已開始為這棵古槐根部作嫁接。
“這與搶救病號一樣,目前,這棵古槐九成的根系都枯乾了。”項目技術總監、山東農業大學教授邢世岩說。
石塢古槐處在石北村兩條經村道路的十字路口上,近些年,隨著車輛行人增多,古樹周圍的土壤越壓越實,兩年前兩條道路拓寬硬化後,進一步影響土壤的透氣性、散熱性,古槐的健康情況明顯下降。
今年3月15日,我國正式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根據我國現行標準,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樹木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不滿500年的樹為二級古樹,樹齡在100年以上不滿300年的為三級古樹,分別對其實行一、二、三級保護。
石塢古槐保護復壯專案有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及科研團隊參與,山東興潤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綠康古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負責施工。
“按最初的方案,挖掘土壤的深度是60釐米,但古槐根系枯乾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挖到了120釐米-150釐米。”泰安綠康古樹公司總經理郭松昊說,項目團隊像醫生給病號做手術一樣,要先看到病灶,他們以古樹為中心,下挖一個面積很大的土坑,露出古槐根系,去除腐朽的死根,找出有活力的樹根,嫁接槐樹幼苗樹根。
對於石塢古槐的根系情況,夏甜甜是最早“看”到的,她負責該專案的監測與方案制訂。夏甜甜所在的山東建築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團隊,使用樹木雷達(TRU系統)等先進儀器,對古樹的地下根系及地上的樹幹作了全面監測。去年,山東建築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團隊就對石塢古槐作過監測,今年又監測了兩次,綜合監測結果,得出了包括根系俯視圖、密度圖在內的詳細“體檢報告”,夏甜甜對復壯方案進行了調整完善。
當地人在得知道路擴寬硬化影響了石塢古槐的健康後,心情十分複雜。在古槐保護復壯現場,石北村村幹部輪流值班,給項目團隊當後勤。現場週邊施工的工人,有多位是石塢村的村民,兒時的他們常在這棵古槐下玩耍。現在,他們用小鏟清除每一條樹根上附著的泥土。
中午,石塢古槐根部嫁接工作完成,專家們找到一條比較有活力的主根,用削剪后的槐樹苗嫁接到主根,共嫁接了12處。工人們已經開始土壤回填,將挖出的原土篩去瓦礫石塊——槐樹根部培養有益菌群,原土回填有益於根部復壯生長。
“看這12個‘小傢伙’能不能把他們的老祖宗復活,這些樹枝,能不能長出新葉。”邢世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