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兒,國家喊咱減肥了!
更新于:2025-03-26 06:05:42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中小學生肥胖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小胖墩兒,國家喊咱減肥了!

大連高新區龍王塘中心小學課間,體育老師陪學生跳格子。 本報見習記者 曲琦 攝

瀋陽市和平一校長白島二分校午餐增加蔬菜、粗糧等供應,確保學生營養均衡。受訪單位供圖

製表 隋文鋒

本報記者 白復海 許蔚冰 本報見習記者 姜 雪 曲琦

引子

2024年第十屆中國肥胖預防控制科學大會發佈數據顯示,我國6歲至17歲青少年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已達19%,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達到10.4%。更為嚴峻的是,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預測,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攀升至70.5%,兒童超重肥胖率將達31.8%。

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續上升,部分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甚至超過20%。“小胖墩兒”在中小學校園中成了一個看似喜感卻令人心憂的現象,降低校園肥胖率已刻不容緩。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青少年肥胖問題。那麼,青少年肥胖現象背後的成因是什麼?肥胖又將為青少年帶來哪些健康隱患?家長需要如何轉變觀念,以及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該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深入走訪了省內多所中小學校。

別把體重不當回事兒

誰能想到,一則本溪中學生減肥故事,傳進了清華校園。

故事得從7年前說起。2018年,12歲的李格(化名)升入本溪市第五中學。剛入學時,他的身高和體重就遠超班上其他同學,卻並沒有引起家人的足夠重視。

到了初三,李格身高已經長到1.85米,體重更是達到驚人的240斤。眼看中考體育加試日益臨近,李格的體重不僅影響了他的運動能力,還讓他面臨健康風險,家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其實,現在不少家長都存在對孩子體重超標的認知誤區。他們一方面將“嬰兒肥”“生長性發胖”視為健康信號,認為孩子胖一點是“有福氣”或“發育好”的表現,另一方面又缺乏科學的判斷標準,甚至誤以為“孩子長大自然就瘦了”。

更要警惕的是,青少年肥胖絕非簡單的體型問題。研究證實,肥胖兒童出現胰島素抵抗的概率是正常體重孩子的4.3倍,還會增加代謝綜合征,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而且,隨著超重和肥胖兒童數量的增多,性早熟或性發育提前的孩子比例也在上升。在心理層面,影響更加隱蔽:超重青少年遭遇校園霸凌的風險增加67%,長期形成的自卑心理甚至會延續到成年。

“那時候最大號的校服,他穿起來都很費勁。隨著中考體育加試一天天臨近,孩子面臨的心理壓力非常大。”說起李格,本溪市第五中學體衛藝處主任曾雪松至今印象深刻。當時,學校裡和李格一樣受體重困擾導致體育成績落後的學生還有不少。曾雪松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為這些學生量身制訂特殊的訓練計劃,開啟“體重特訓”。不到半年時間,李格體重成功降到170多斤,中考體育加試拿到滿分,順利考入重點高中,3年後考入清華大學。

去年,在學校舉行的中考動員大會上,清華大學在讀的李格通過視頻連線分享了自己的減肥經歷。在李格看來,越來越多中小學生體重超標,是飲食結構失衡、運動量銳減以及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疊加造成的。他希望學弟學妹們“一定要管住嘴、邁開腿,千萬別把體重不當回事兒”。

不僅是三分練七分吃

而李格的轉變,正是源於學校針對學生體重問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本溪市第五中學,體育課改革像一場精準的“健康手術”:初一新生從跳繩、慢跑等基礎訓練起步,下學期引入足球、籃球等項目專業教練;初二實施體育課“走班制”,操場上五六個班級同時開展不同運動專案,學生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曾雪松看著正在練習三步上籃的學生,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大學選修課,孩子們從‘要我練’變成了‘我要練’,更有積極性。”如今,全校近800名學生中,肥胖者不足20人。

這樣的蛻變故事,正在遼寧多所校園裡悄然上演。

3月21日早7點,瀋陽市和平一校長白島二分校的操場已是熱鬧非凡。校長萬迎領著58名“小胖墩兒”在晨光中奔跑。高抬腿、折返跑、蛙跳……汗水順著孩子們通紅的臉頰滑落。

“校長都陪我們跑,誰還好意思偷懶?”六年級的史同學喘著粗氣,語氣中卻滿是驕傲。幾個月前,他還是個跑半圈就蹲在樹下喘氣的“小胖墩兒”,參加了一個學期的“校長訓練營”後,竟在校運會上奪得千米跑季軍。談及訓練成果,萬迎難掩笑容:“參與訓練的學生肺活量平均提升600ml,超重學生腰圍平均縮減4.3釐米,BMI指數達標率提升27%。”

在幾百公裡外的大連市高新區龍王塘中心小學,健康密碼藏在兩畝“百草園”里。3月20日下午,幾名五年級學生正握著鐵鍬松土,後脖頸滲出細密汗珠。校長范立霞抓起一把泥土介紹:“春天種茄子,秋天挖紅薯,有的班還種過板藍根!”自學校8年前開始推行“每天體育運動兩小時”,實行“運動+勞動”雙管齊下,學生肥胖率連年下降,創下連續三年零焦慮學生的紀錄。

俗話說:“三分練,七分吃。”對於正處於生長髮育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節食並非減肥的最佳選擇,合理膳食才是重中之重。

每到中午,瀋陽市第七中學食堂總會飄出陣陣香氣。黑椒牛肉粒和清炒小白菜搭配著二米飯,確保學生營養均衡。副校長崔國良站在智慧餐線前笑著介紹,自從後廚團隊在營養師指導下,將粗糧佔比提升至40%,創新開發的低脂高蛋白菜品讓學生們養成了“光碟”的好習慣。每周學校公眾號公示的帶量食譜上,“紅燈食材”被嚴格限制,家長監督員隨時可以突擊驗餐。

“深海魚出現的頻次還要再增加,紅糖大棗饅頭盡量不做了……”大連中山區東港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王艷翻開食譜,每個菜品的克重精確到個位數。

“吃動平衡不是口號,是要落到每一堂課、每一餐飯、每一滴汗里。”如王豔所言,近年來,遼寧多地中小學通過“運動處方+營養干預+勞動教育”的組合拳,將學生超重率平均下降約15%,體能測試優良率提升逾20%。

專家:多運動、少吃外賣

3月19日上午課間,瀋陽市於洪新城第一小學的操場上人聲鼎沸。五年級學生小林正和同學一起“打口袋”,汗水浸濕了校服卻掩不住笑容。誰能想到,半年前,他還超重呢,體檢報告上的紅字讓母親王女士憂心忡忡。

直到學校為學生建立了動態健康檔案,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督促下,小林每日攝入蔬果量增加50%,家庭運動打卡計劃也讓全家每周都至少安排三次徒步活動。現在,小林的體重已回歸正常。

瀋陽市教育局構建的“預防—干預—預警”三級防控機制,正讓更多“小林”受益。近年來,瀋陽在全市小學推行“每天一節體育課”,武術、射箭等特色體育專案極大激發了學生的運動熱情;學校食堂每周公示帶量食譜,專業營養師設計的餐品令炸雞薯條讓位於雜糧蒸魚。更具創新性的是,“二級干預家長群”把醫生、教練、家長、志願者等聚集在一起,定期開展健康講座。

在大連,衛生健康部門對校園食品安全的把控甚至精確到一棵青菜。市疾控中心每周都會對校園食材進行重金屬、農殘檢測,校醫與食堂管理員必須通過“食安類比考”才能上崗。

改變不僅僅局限於校園。今年寒假期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發育兒科門診每天平均要接診十余名“小胖墩兒”。副主任醫師趙雲靜發現,約20%患兒是因為過度進補而出現肥胖併發症。“曾有奶奶每天給孫子燉人參雞湯,結果孩子骨齡超前三年。”她痛心地提醒家長,讓孩子每天保證1小時有氧運動、少吃外賣、擁有充足睡眠,遠比盲目進補重要得多。

青少年體重問題是一場涉及教育理念、代際觀念衝突以及社會轉型痛點的複雜“戰役”。從精準干預到科技護餐,從健康課堂到家校協同管理……當BMI指數成為青春的另類刻度,遼寧正以政策重錘、科學利刃與人文溫度,試圖在升學率與健康率的夾縫中,為青少年開闢一條向陽而生的成長之路——那裡不只有體重的“減量”,更有生命的“增量”。

春季養生正當時
春季養生正當時
2025-03-26 06:12:04
我與父親守菜地
我與父親守菜地
2025-03-26 06:12:10
“搶魚”記
“搶魚”記
2025-03-26 06:12:37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2025-03-26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