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本報記者 徐睿翔
3月23日,春意盎然。家住淮安市淮陰區王家營街道北橋社區城中花園社區B1棟2單元的金鑫下樓散步,回頭仰看自家單元正在施工的電梯,眼裡滿是喜悅和憧憬。
城中花園社區地處城區中心地段,建於1999年,是淮陰區最早的成建制社區。早在2019年,社區便啟動第一批電梯加裝工程,當時簽約完成39部電梯。然而,B1棟2單元卻因居民意見難以統一,致使電梯加裝協定未能簽訂,最終與電梯“擦肩而過”。隨著不少居民年紀增大,B1棟2單元居民加裝電梯的意願越發強烈。
社區工作,關鍵是要搞好服務。“老舊社區加裝電梯並非易事,最難的是協調居民意見,其中還關乎‘誰來出錢、誰來管梯’等問題。”北橋社區黨委書記潘紅梅根據社區此前統籌社區加裝電梯的經驗,總結出一套方法論:求同存異、商量著來。
城中花園小區有高層、多層樓房,有商品房、安置房,常住人口2000多,社區可以說是“訴求多、矛盾多”。第一批加裝電梯時,因為沒有前例參考,為了避免矛盾,社區要求每單元必須全部住戶簽字同意才可以加裝電梯。
加裝電梯,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需要謹慎處理。前期,社區通過協調溝通和上門走訪,瞭解每一戶居民意見,對於居民的擔憂給予詳細解釋;中期,發動鄰里和樓上樓下居民反覆遊說;後期,對於堅決不同意加裝電梯或臨時反悔的居民,社區充分尊重,並告知之後再想加裝電梯需要的流程。經過百余輪的協調會辦和無數次入戶協商,最終,城中花園社區第一輪加裝電梯簽約率達98%。
“充分考慮每個居民的訴求,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商量著來。”社區瞭解到B1棟2單元居民加裝電梯的強烈意願,走訪單元住戶了解實際訴求后,便著手召開協商會議。去年年底,一場由社區、居民、律師、電梯加裝公司等各方參加的會議在社區舉行。
“一樓根本用不到電梯,我不同意裝電梯。”“父母年齡大了,真希望能趕快裝上電梯。”“不同樓層使用電梯情況不一樣,要合理規劃資金籌集比例。”“加裝電梯會不會影響安全、採光?”協商會現場,居民們暢所欲言。
“我們有豐富的加裝電梯經驗,建成後有嚴格的驗收手續,後期也會派人定期維護,讓居民們用得安心。”電梯加裝公司負責人說。
“大家對加裝電梯的顧慮主要就是資金、後續管理、產權歸屬這些方面,為了避免在日後的使用中產生糾紛,我會幫大家擬份合同協定,之後大家對合同協定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諮詢我。”律師說。
潘紅梅告訴記者,老舊社區加裝電梯,一般是5、6樓居民意願較強,3、4樓居民持可裝可不裝態度,低層住戶意見比較大。“協商的目的是求同存異,讓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人找到‘最大公約數’。”
在社區的努力下,經過反覆協商,B1棟2單元居民就前期建設資金問題、後續管理、產權歸屬等達成共識,最終確定加裝電梯的50.8萬元由3、4、5、6樓的8戶居民出資,每高一層比低一層多出1萬元,由8戶居民推選代表進行收費,產權最終歸8戶居民所有。
加裝電梯完工了,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做好老舊社區加裝電梯的“後半篇文章”依然至關重要。
根據測算,一般電梯後續管理費用包括使用管理費、維保費、檢測費、電費以及可能需要更換的零部件費用等。城中花園社區第一批加裝電梯時,電梯公司承諾免費運行一年。一年後,小區物業淮安市冠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接手電梯管理,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和保潔,以及收集費用統一交給維保公司,日常保潔費用包括在居民繳納的物業費中。社區則成立管委會,對物業公司進行監管。
“經過協商后暫定每部電梯每年大概需要6000元的運行成本,其中維保費和電費等大致不變,檢測費每年遞增。後期電梯全部建好后,將請相關部門測算費用,給出指導價。”城中花園小區物業公司項目經理柏蓉說,“社區居民對繳費方式提出了不同意見,有人想要按年交,有人想按季度來,有人想按月交,還有人想像‘搭公交’一樣按次來。”
居民有意見,社區來協調。“社區通過網格化,在每幢樓或每個單元推選出一個年輕的業主代表,由代表去建立一個公共帳戶,費用則按照前期協商好的比例分攤,再通過公共帳戶進行支付,最後由代表統一交給物業。”潘紅梅說。“最開始繳納電梯管理費的方式有好多種,現在大家還是覺得按年來最方便。”柏蓉說,“為了保護居民的利益,電梯都是刷卡的,刷完卡才能到達指定樓層。誰繳費誰使用。”
B1棟2單元加裝電梯的後續管理也在最開始就明確,建成後電梯由8戶居民共同管理,涉及年檢、維保公司聘用,可與社區其他電梯一起年檢、聘用,產生相關費用由8戶居民承擔。“B1棟2單元與第一批電梯使用同一家維保公司,可以最大化保護居民利益,這是‘同’;每單元居民自主決定本單元要不要裝、什麼時候裝,社區來協調,這是‘異’。求同存異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居民都能乘上電梯。”潘紅梅說。
“社區加裝電梯後,老人小孩都方便,夏天也不用滿頭大汗去爬樓了。”在城中花園社區見到居民秦恩東時,他高興地和記者分享加裝電梯后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