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思維都是辨證思維。他們總是非常善於抓住事物的兩大矛盾,同時又能找到這兩大矛盾的對立和統一的關係,他的思維模型就像太極圖一樣。
例如:銷售就是讓客戶覺得他佔了你的便宜,而不是自己認為便宜的東西賣給客戶。
愛就是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你的好,而不是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強加於人。
溝通就是用對方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道理。
所以真正的高手,在任何時候都善於洞察對方,比如對方的需要,對方的語言,對方的邏輯,對方的感受,對方的優點,對方的立場等。把對方的需要與自己的價值相結合就符合辨證思維了。
可惜年輕時不懂,也沒學會運用。雖然學過《非暴力溝通》及《關鍵對話》,但是情緒起來時,還是照樣有情緒,事後回想,帶著目的去溝通,最後為什麼事與願違?
然後,從受害者的版本去想,領導都是這樣吧,反正不是我的錯。
而實質上,從負責任的角度看,讓結果說實話,是自己不會溝通。
溝通,尤其是同上級溝通,是自己不會溝通的後果。
如果你不能解決問題,你本身就是問題。
上級也是普通人,既有長處又有局限性。我們想像中的領導都是完美的:專業能力強、懂業務、會協調關係、情商高、謙虛、誠實、誠實、獎罰分明、成熟穩重、信任人、會授權、善於激勵下屬等等。
其實認真去想想,我們對他們的要求竟如此之高,如果我們也成為別人的領導,我們具備多少,又能做到多少呢?
其實,上司是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
與上級溝通,要擺脫三個誤區:
1)下級可以踏著無級的上級倒下的身軀向上升職。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上級得不到提拔,下級常無出頭之日。
2)向上管理,就要“溜須拍馬”。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是從正確的事情出發,並以上級易於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起心動念為目標、為企業作貢獻的良好初心,達成公司組織績效這才是關鍵。
3)下級通常想要“改造”上級。其實,這是一種越界的表現,上級的短處,自有他的上級負責,而他的上級會用他所長,並支援他成長。我們自己不改變,天天把注意力盯在別人身上,這隻會徒勞無功,而且會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
所以在溝通前,先思考清楚,我溝通的目的是什麼?上級能接受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怎麼樣才能使組織績效目標達成得更好?
德魯克說,上司是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上司不僅是決定下級薪酬、晉陞和委任的關鍵人物,也是知識工作者取得成效的關鍵。
如果我們一味地去盯著上級的短處,就會受到挫敗,收效慘澹,最終會影響到我們績效的達成。
向上管理,用上級所長,不僅讓我們的工作卓有成效,也是對領導一種尊重,是我們智慧的表現,是格局、境界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