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吃得好,健康跟著跑!醫生:6種高蛋白食物,年紀大了多吃
更新于:2025-04-06 15:18:42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老話生動地道出了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過在當下,吃飯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吃得健康、營養,甚至吃出長壽,才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對於上了年紀的人而言,身體各項機能如同漸漸老舊的機器,開始走下坡路。肌肉變得鬆弛,頭髮愈發花白,骨頭也脆了,記性更是常常 “開小差”。在這種情況下,飲食就得格外講究,其中,蛋白質的攝入必須得重視起來!

蛋白質究竟是什麼?打個比方,它就像是建造房子的磚頭,少了它,房子就無法穩固搭建;又像是縫補衣服的針線,缺了它,衣物破損便難以修復;更像是機器運轉不可或缺的潤滑油,沒了它,機器就會卡頓甚至罷工。我們身體的肌肉、骨骼、皮膚、頭髮、內臟,就連血液里的紅細胞,都離不開蛋白質的參與。要是蛋白質攝入不足,身體就如同沒了燃料的汽車,跑不動,提不起勁,嚴重時甚至連走路都搖搖晃晃。

蛋白質缺乏,身體會發出這些信號

不少老年人納悶,自己吃得也不算少,為啥總是感覺疲憊不堪?腿腳越來越沒力氣,身上的肉一捏軟塌塌的,這是咋回事?其實,這些問題很可能與蛋白質攝入不足有關。

首當其衝的,便是肌肉會慢慢流失。年輕時,筋骨強健,可一旦蛋白質供應不足,肌肉便開始悄然減少。老年人會明顯感覺腿腳乏力,走路輕飄飄的,像踩在棉花上,稍有不慎摔一跤,就容易骨折。醫學上有個術語叫 “肌少症”,指的就是肌肉減少到一定程度,對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狀況。

免疫力也會隨之大打折扣。蛋白質堪稱身體 “修修補補” 的主力材料,不管是傷口癒合,還是對抗病菌,都離不開它。蛋白質不足,身體的修復能力便會減弱,感冒了好幾天都不見好轉,傷口癒合得也比別人慢,原本的小病小痛還可能演變成大問題。

精神狀態同樣會變差。許多老年人常覺得容易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性越來越差。其實,缺乏蛋白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腦運轉需要充足的營養,蛋白質攝入不足,神經遞質的合成便會受到影響,腦子就容易 “死機”,情緒也容易低落,甚至可能出現抑鬱傾向。

還有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頭髮變得稀疏。頭髮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本質上也是一種蛋白質。當蛋白質攝入不夠時,頭髮就會變得乾枯、脆弱,大把大把地脫落,整個人看起來愈發顯老。

年紀大了,多吃這 6 種高蛋白食物

既然蛋白質如此重要,那吃什麼才能補足呢?別著急,醫生為大家推薦了 6 種高蛋白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吃對了,身體自然會回饋你健康。

雞蛋:經濟實惠的 “營養炸彈”

雞蛋堪稱優質蛋白界的 “扛把子”。小小一個雞蛋,大約含有 6 克蛋白質,而且其氨基酸比例與人體所需極為接近,吸收率超高。很多老年人擔心膽固醇高,對蛋黃敬而遠之,其實大可不必。研究表明,健康人每天吃 1 - 2 個雞蛋,並不會對血脂造成明顯影響,反而能為身體補充必要的營養。清晨,來個水煮蛋,或是蒸一碗嫩滑的雞蛋羹,做法簡單,營養卻十分豐富。

魚肉:高蛋白且養腦

魚肉的蛋白質含量相當可觀,關鍵是脂肪含量低,吃了不用擔心給身體增添負擔。尤其是深海魚,像三文魚、鯤魚、沙丁魚,富含 Omega - 3 脂肪酸,對大腦和心血管健康益處多多。上了年紀,腦子容易 “跟不上趟”,記性變差,多吃些魚肉,有助於保持思維敏捷,讓大腦 “活力滿滿”。

牛奶:補鈣又補蛋白

老年人常受骨質疏鬆困擾,而牛奶不僅含有優質蛋白,還富含鈣和維生素 D,能助力骨骼保持強健。每天喝上一杯牛奶,或者來點奶製品,比如優酪乳、乳酪,對身體都大有益處。要是乳糖不耐受,也可以選擇低乳糖奶,或者植物奶,像豆奶,同樣能補充蛋白質。

瘦牛肉:補鐵又補蛋白

豆製品:植物蛋白的 “佼佼者”

豆腐、豆漿、黃豆等豆製品,堪稱植物蛋白的優質代表,尤其適合不太愛吃肉的老年人。大豆蛋白易於消化吸收,還含有植物雌激素,對維持骨骼健康大有裨益,特別是更年期女性,多吃豆製品,好處多多。每天喝一杯豆漿,或是炒一道豆腐菜餚,就能輕鬆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堅果:小小一把,營養滿滿

別看堅果個頭不大,蛋白質含量卻不低。像杏仁、核桃、腰果、開心果,不僅富含蛋白質,還含有健康的脂肪和抗氧化物質。每天吃一小把堅果,既能補充蛋白,又能呵護心臟。不過要注意,堅果熱量較高,吃多了容易長胖,每天控制在一小把的量即可。

吃對蛋白質,身體更健康

吃蛋白質可不是越多越好,關鍵在於吃對、吃夠且均衡。身體每天所需的蛋白質,大致是體重(公斤)×1 克。比如,體重 60 公斤的人,每天大約需要 60 克蛋白質。光靠吃肉可不行,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要合理搭配,這樣營養才更全面。

此外,蛋白質的吸收也不容忽視。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吃太多难以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反而會加重腸胃負擔。蛋白質應分散在一日三餐中,少量多次攝入,既能提高吸收率,又不會給身體帶來額外負擔。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